
大醉。《莊子·人間世》:“ 南伯子綦 遊乎 商 之丘,見大木焉……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王先謙 集解引 李頤 曰:“狂如酲也,病酒曰酲。” 宋 陸遊 《書房雜書》詩:“狂酲醒始悔,窮獨老方知。”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衝決嚣叫,狀猶狂酲。”
“狂酲”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由“狂”和“酲”二字組合而成:
狂
本義指精神失常、行為不受控制,引申為“猛烈、放縱、極端”等含義,如“狂風”“狂熱”“狂飲”等。
酲(chéng)
古漢語中多指“酒醉後的病态”,即宿醉不適的狀态,如《詩經》中“憂心如酲”。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可見于成語或文言色彩的表達。
組合後的“狂酲”:
字面可理解為“極度的醉态”或“放縱飲酒後的狂亂狀态”。由于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比喻某種失控、迷狂的精神狀态,或直接描述酗酒後的生理反應。
建議: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請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析。若為自創詞,需注意其表意需符合“狂”與“酲”的語義關聯。
《狂酲》(kuáng tǔ)是一個中國古代的漢字詞語,具有多個含義。常用來形容人的舉止放縱、行為狂野、飲酒狂歡或者陶醉于酒精之中的狀态。這個詞常常帶有一種狂放不羁、豪情萬丈的意味。
《狂酲》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犭”和“酉”。其中,“犭”是獨立的部首,表示與狗有關的意義,它在《狂酲》中沒有具體的意義作用。而“酉”是漢字中表示“酒”這個意義的部首,它表示與酒有關的事物。《狂酲》共有12個筆畫。
《狂酲》的來源較為複雜,最初出自《爾雅》,并在《說文解字》中被引用。在當代,它已經不常被使用,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者傳統文化研究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形狀與簡體字幾乎相同,唯一的區别是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更加繁複。
在古漢字寫法中,漢字《狂酲》的字形稍有不同。其繁體字形與現代的簡體字形相似,隻是結構上稍有差異。古文中《狂酲》的形狀更加繁複,更有文化底蘊。
1. 他喝得酩酊大醉,徹夜狂酲。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狂酲青年的傳奇經曆。
狂酲共有兩個字,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字組合形成新詞。
組詞示例:
狂妄、狂熱、狂放、狂喜、酲醉、酲酒、酲雨
狂酲的近義詞包括:狂飲、狂歡、痛飲、痛醉。
與狂酲相反的一些詞語包括:克制、節制、穩重、冷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