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 文學家 司馬相如 和 枚乘 二人的并稱。 明 張煌言 《我師圍漳郡餘過觇之賦以志慨》詩:“愁登 廣武 論 劉 項 ,倦向 梁園 逐 馬 枚 。” 清 張廷璐 《恭和禦制秋蒐雜紀6*元韻》:“從知蒐獵關戎政,載筆還須付 馬 枚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枚漢語 快速查詢。
“馬枚”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文學家并稱(主流解釋)
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枚乘的合稱。兩人均為漢賦代表作家,後世常将二者并稱以代指文學造詣。例如明代張煌言詩句“倦向梁園逐馬枚”中的“馬枚”即指此意。
古代計數單位(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馬枚”是古代表示少量馬匹的計數單位,後引申為“稀少”之意。但此說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衍生含義。
建議參考:若涉及文學領域,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在古籍中遇到第二種用法,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可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書(如、2)核實具體語境下的含義。
馬枚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馬」和「枚」。
「馬」的拆分部首是「馬」,由四筆組成;「枚」的拆分部首是「木」,由九筆組成。
「馬枚」的意思是指活潑、精神飽滿的樣子。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有幾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源自古代《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骍牛之子騑也,顔若朱,白如玉,驪黃如金,能千裡馳,絕躊而不耦,美人也。”其中「驪黃」一詞形容駿馬的顔色,也就是源自「馬枚」一詞。另一種解釋是來自民間故事,古人認為駿馬在得意時,神态非常活潑,所以用「馬枚」來形容充滿活力的樣子。
「馬枚」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馬梅」。
古時候「馬枚」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小明跟爸爸學會了騎自行車,他開心得像匹「馬枚」。
2. 她笑盈盈的臉龐充滿了「馬枚」的朝氣。
馬枚是一個詞組,沒有可以和它搭配的組詞。
活潑、生氣勃勃、精神煥發。
沉悶、呆滞、無精打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