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檖樹。一名赤羅,一名山梨。其果實較一般梨子為小。《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棣,隰有樹檖。” 毛 傳:“檖,赤羅也。” 陸玑 疏:“檖,一名赤蘿,一名山梨。”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辯證》:“又與苞櫟、苞棣、樹檖非類,直是當時梓榆耳。”
“樹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樹檖指一種名為“檖樹”的植物,别稱“赤羅”或“山梨”。其果實比普通梨子小,屬于木本植物。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晨風》:“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漢代毛亨在《毛傳》中注釋:“檖,赤羅也。”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進一步解釋:“檖,一名赤蘿,一名山梨。”。
植物特征
檖樹生長于低濕之地(隰地),果實較小,可能與現代的山梨或野生梨類植物相關。宋代沈括在《夢溪補筆談》中曾提及檖樹與其他植物的區别。
樹檖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梨屬植物,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現代已較少使用該名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及曆代注疏文獻。
樹檖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hù zhùi,意思是指用來支撐樹木的木樁,也可以泛指樹幹。
樹檖由木(木頭)和垂(垂直)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樹檖的字義源于古代漢語,原指用來扶持樹木的木樁。據古代文獻記載,栽培果樹、葡萄藤等農作物時,人們會在地上樹立木樁,用以支撐樹木生長。當樹木長大後,可以依靠樹檖的支撐維持穩定狀态。
在繁體字中,樹檖的寫法為樹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樹檖的字形稍有不同。樹檖的古代寫法為樹檇,其中的檇即為現代寫作垂的舊字形。
1. 農民們在果園中安裝了許多樹檖,以保證果樹的穩定生長。
2. 導遊指着路邊的樹檖,向遊客們解釋樹木的支撐結構。
樹棍、樹樁、樹柄、樹幹
樹樁、樹幹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