跣足科頭的意思、跣足科頭的詳細解釋
跣足科頭的解釋
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着頭赤着腳。
詞語分解
- 跣足的解釋 .赤腳;光着腳。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首冠金冠而跣足。”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徐伯齡》:“﹝ 徐伯齡 ﹞疎蕩不拘小節,對客每跣足蓬頭。”《紅樓夢》第一回:“隻見從那邊來了一
- 科頭的解釋 .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注:“科頭,不著兜鍪。”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亂項
網絡擴展解釋
“跣足科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與結構
- 拼音:xiǎn zú kē tóu()
- 結構:由“跣足”(赤腳)和“科頭”(不戴帽子)兩部分組成,形容人光頭赤腳的狀态。
本義與出處
- 字面含義:
- 光着頭、赤着腳,形容人形象不整或不受拘束()。
-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中“虎贲之士跿跔科頭”,指士兵不戴頭盔;《新五代史·王彥章傳》提到王彥章“能跣足履棘行百步”,突顯其勇猛()。
用法與比喻義
- 實際用例:
- 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描述盧柟“跣足科頭,踞坐于椅上”,表現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 宋代田晝《築長堤》中“科頭跣足不得稽”,反映百姓勞作的艱苦()。
- 比喻延伸:
- 生活困苦:如赤腳勞作的底層民衆。
- 灑脫隨性:如文人墨客不拘禮法的形象。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 近義詞:披頭散發、不修邊幅
- 反義詞:衣冠楚楚、正襟危坐
權威性說明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漢典》等工具書中均有收錄,曆史用例豐富,兼具描述性和象征性。需注意“科頭跣足”與“跣足科頭”為同源成語,順序不同但含義一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跣足科頭》的意思
《跣足科頭》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光腳跑得最快,形容人心直口快,辦事迅速。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跣足科頭》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足(走),筆畫數是13畫。
來源
《跣足科頭》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韓國有個叫庾公的人,他曾經光着腳走路,在上巳節的時候逛廟會。當時,廟會上有個半放馬的賽跑比賽,在比賽時,庾公光着腳跑起來,速度非常快,一路領先,最終獲勝。這一幕被人們看到後,就形成了後來的成語《跣足科頭》。
繁體
《跣足科頭》(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跣足科頭》的寫法是“跣足克頭”
例句
他是個跣足科頭的人,幹事情總是雷厲風行。
組詞
跣然、足下、科技、頭腦
近義詞
快如閃電、迅捷如風、疾如奔雷
反義詞
遲緩、慢吞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