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罟的意思、撩罟的詳細解釋
撩罟的解釋
捕魚的網。《詩·小雅·南有嘉魚》“烝然汕汕” 毛 傳“汕汕,樔也” 漢 鄭玄 箋:“樔者,今之撩罟也。”《爾雅·釋器》“罺謂之汕” 晉 郭璞 注:“今之撩罟。” 郝懿行 義疏:“撩罟,今謂之抄網也。”
詞語分解
- 撩的解釋 撩 ā 掀起:撩起衣襟。撩起頭發。 用手舀着灑水:先撩水後掃地。 撩 á 挑弄,引逗:撩撥。撩亂(紛亂,如“眼花撩撩”。亦作“缭亂”)。春色撩人。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罟的解釋 罟 ǔ 魚網:“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 指法網:“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撩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或特定方言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提起或撩起漁網的動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說明:
一、 詞彙構成與基本釋義
- 撩 (liāo):
- 本義為掀起、提起。《說文解字》釋“撩”為“理也”,引申有“挑弄”、“提起”之意。在“撩罟”一詞中,取其“提起、掀起”的動作義。例如《廣韻》中“撩”有“取物”之解,與提起漁網的動作相符。
- 罟 (gǔ):
- 本義指漁網。《說文解字》釋“罟”為“網也”。泛指用于捕魚或鳥獸的網具。在“撩罟”中特指漁網。
- 撩罟:
- 組合義為提起漁網、撩起漁網,指在捕魚過程中将漁網從水中提起的動作。此詞形象描繪了捕魚作業中的一個具體步驟。
二、 使用語境與特點
- 古語/書面語色彩: “撩罟”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非常罕見,主要見于古籍、地方志或描寫傳統漁獵生活的文學作品,帶有較強的古語或書面語色彩。
- 動作特指性: 該詞精确描述捕魚時“将網從水中提起”這一特定動作,而非撒網或收網的整個過程。
- 方言存留: 可能在部分保留古語或具有特定漁業傳統的方言區(如某些沿海或水鄉地區的方言)中仍有使用。
三、 權威參考來源
由于“撩罟”為生僻詞,現代通用詞典收錄較少。其釋義主要依據對構成單字的本義及古籍用法的考釋: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對“撩”與“罟”單字的權威字源解釋是理解“撩罟”詞義的基礎。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收錄了大量古代和近代詞彙,是查詢生僻詞、古語詞的重要工具書。其相關詞條釋義可作為佐證。
- 古代文獻用例: 在涉及漁業、民俗的古籍或地方志中可能找到實際用例(需具體文獻檢索)。
“撩罟”意指提起漁網、撩起漁網,是一個由表示“提起”的“撩”和表示“漁網”的“罟”組合而成的古語詞,精準描述了捕魚作業中提起網具的動作。其釋義根植于《說文解字》等傳統字書對單字的訓釋,并在《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中有所體現,主要適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撩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具體解釋如下:
1.讀音與基本含義
- 拼音:liáo gǔ()
- 釋義:指捕魚的網。其中“撩”在此處為動詞性語素,有“挑動、掀起”之意;“罟”為名詞,泛指漁網。
2.文獻來源
-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南有嘉魚》的注釋中。漢代鄭玄在箋注中提到“樔者,今之撩罟也”,晉代郭璞在《爾雅·釋器》中也注解“罺謂之汕,今之撩罟”。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漁具,如《北齊書·陸法和傳》中“不撩自落”的“撩”雖為動詞,但可輔助理解“撩罟”中“撩”的語義關聯。
3.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方言中。相關成語如“撥雲撩雨”“剔蠍撩蜂”中的“撩”保留了其動詞含義,但與“撩罟”的用法不同。
4.拓展說明
- “撩”字本身多義,讀liāo時表示“掀起、灑水”(如撩起頭發),讀liáo時多與“挑撥、引動”相關(如撩撥)。需結合語境區分。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爾雅》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鳌柱變頭恥愧斥生齒牙餘論蹉蹋道祠大馭耑啓斷鸢度道風政滒淖構薄逛廟龜蛇國富民豐龢啰鶴爪話言話語葭葦家翁矜弘戢翼砍大山李天王遛步俚謡論及橹聲陸土呂葛買賣盲冥毛氄毛中書面申摸寫普度大會錢塘湖侵竊秋零乳豎生态環境十九路軍勢傾天下樹明順流而下聳峙歲計所之騰駕跳蹶鐵胫聽察望沮宛魯矛圍巾問聽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