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頃刻。《清史稿·刑法志二》:“若命在頃忽,葅醢必令備嘗,氣久消亡,刀鋸猶難倖免。”參見“ 頃刻 ”。
"頃忽"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極短的時間、頃刻之間,強調時間的短暫與迅疾。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時間短暫
表示時間流逝極快,相當于“片刻”“轉眼間”。
來源:《康熙字典》釋“頃”為“少時也”,釋“忽”為“倏忽”,二者連用強化瞬時性。
參考:《康熙字典》"頃"字條(漢典網)
形容動作迅速
引申為動作或變化發生得突然且迅速。
來源:《說文解字注》:“忽,忘也。從心勿聲”,後引申為“急遽”之義(段玉裁注)。
《莊子·秋水》
“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頃忽之間,俶爾而逝。”
▶ 此處“頃忽”形容水流消逝之迅疾。
原文參考:《莊子·秋水》
《漢書·叙傳》
“頃忽如遺,越在草莽。”
▶ 描述時間飛逝如被遺忘之物,轉瞬湮沒。
單字解析
來源:《說文解字》“忽”字條(國學大師網)
近義詞對比
詞彙 | 差異點 |
---|---|
頃刻 | 側重時間片段 |
倏忽 | 強調動作的突然性 |
俄頃 | 文言色彩更濃 |
現代漢語中“頃忽”已罕用,多見于仿古文體或成語化表達(如“風雲頃忽”)。其語義由“頃刻”“霎時”等替代,但作為時間量詞的文化内涵仍存于文獻研究領域。
▶ 例:佛教用語“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翻譯名義集》),可見古人對微小時間單位的精細劃分。
綜合權威來源:
“頃忽”是一個文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qǐng hū,含義為“頃刻”,即極短的時間,形容時間轉瞬即逝。例如《清史稿》中“若命在頃忽”指生命在頃刻間消逝。
源自古代漢語,多見于文獻典籍。如《清史稿·刑法志二》引例:“若命在頃忽,葅醢必令備嘗”,描述刑罰嚴酷,生死僅在一瞬。
二字連用,屬同義複詞,強調時間的短暫性。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仿古語境中,可替換為“瞬間”“片刻”等詞。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用法。
傲然屹立飽足鼻目蔔錢稻麻達遂大質飛構飛言縫兒豐澍丐者诰箓功德田乖喪古北鞼匏亨醢黃明膠肩承簡子齎米炯炯有神捐書穅秕坑塹客念狂波虧蔽饋送略要連船理語美士民負明哲抹麗女色遷進绮缋青離七言體拳路榮羨三徽山盟誓戒什面食事衰絕書味食母隨方天下無敵填謝拖鞋王侯無道歹銜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