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頃刻。《清史稿·刑法志二》:“若命在頃忽,葅醢必令備嘗,氣久消亡,刀鋸猶難倖免。”參見“ 頃刻 ”。
“頃忽”是一個文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qǐng hū,含義為“頃刻”,即極短的時間,形容時間轉瞬即逝。例如《清史稿》中“若命在頃忽”指生命在頃刻間消逝。
源自古代漢語,多見于文獻典籍。如《清史稿·刑法志二》引例:“若命在頃忽,葅醢必令備嘗”,描述刑罰嚴酷,生死僅在一瞬。
二字連用,屬同義複詞,強調時間的短暫性。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仿古語境中,可替換為“瞬間”“片刻”等詞。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用法。
頃忽是一個意思相近的詞語,意為短暫的時間、轉瞬即逝。
頃字的部首是頁,它包含了4個筆畫。
忽字的部首是心,它包含了7個筆畫。
《頃忽》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篇中,用于描述時間的短暫和變化的快速。
《頃忽》的繁體寫法為「頃忽」。
在古代,「頃」字寫作「頃」,而「忽」字的古代寫法為「忽」。
1. 彼此離别隻是頃忽之間,我們會很快再見面的。
2. 生命在這頃忽之間,轉瞬即逝。
頃時、忽然、頃刻、忽快忽慢。
刹那、瞬間、轉瞬。
漫長、久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