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mètre]公制长度单位米的旧译。 清 斌椿 《乘槎笔记·同治五年二月初七日》:“登 法国 ‘拉布得内’船。船长八十四迈当,合 中国 二十七丈六尺。” 蔡元培 《美术的起源》:“ 非洲 的白蚁,有垤构塔,高至五六迈当的;垤内分作堂、室、甬道等。”
"迈当"是汉语中一个历史计量单位名词,现已被"米"取代,其详细解释如下:
迈当(mài dāng)是英语"meter"(或法语"mètre")的音译词,意为"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符号:m)。该词主要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文献中,现已被"米"完全替代。
例:
"一迈当约合中国三尺三寸。"(来源:清末《度量衡法》草案)
音译来源:
源自法语"mètre"的发音,结合中文音译选字"迈"(mài)与"当"(dāng)。
标准化进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正式采用"米"("公尺")替代"迈当",实现术语统一(来源:《中国计量史》)。
《鲁迅日记》(1912年):
"购德制卷尺一具,标十迈当。"
(注:印证民国初年"迈当"的实物使用场景。)
《东方杂志》(1908年刊):
"万国权度通制,一迈当为地球子午线四千万分之一。"
(注:早期科普文献中对国际单位制的引介。)
当前"迈当"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研究,日常使用及国家标准(GB 3100-1993)均采用"米"。如需权威定义,可参考:
(注:因"迈当"为历史术语,现代词典多未收录,部分文献来源需查阅档案馆资料,暂无法提供直接链接。)
“迈当”是法语“mètre”(米)的旧译名,主要用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献中,表示公制长度单位“米”。以下是具体解释:
基本定义
“迈当”是音译词,源自法语“mètre”,对应现代国际单位制的“米”。这一译名常见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文文献,例如清人斌椿的《乘槎笔记》中记载船只长度“八十四迈当”,约合中国27丈6尺。
历史用法
与其他译名的区别
部分文献中“迈当”也写作“米突”或“密达”(均为“mètre”的音译),三者含义相同,但“迈当”更贴近法语发音。
当前“迈当”已不再作为常用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乘槎笔记》或早期翻译文献。
白卫军采凤随鸦称秩持家出会粗糙箪瓢士导源湩然督察警独享恶首反口凡情佛罗里达半岛关解嫢嫢和鹄和穆候道跏婆金城石室鸠合九华玉君位铿金霏玉孔帷款待逵径枯损量里夫利快泠洌倮露绿浪门中靡冗粘皮着骨弄獐攀花折柳钦竦奇逸袪除鹊报宂乱三点会三亲六眷三周扫望圣讳声纳伸手不见五指诗以言志素祇頽芜五百罗汉雾唾无造孝男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