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纩息的意思、纩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纩息的解釋

彌留之際的呼吸。古人臨死,置纩于其口鼻之上,以驗氣息之有無。 唐 柳宗元 《掩役夫張進骸》詩:“一朝纊息定,枯朽無妍媸。” 宋 蘇轼 《和陶<讀山海經>》之三:“奇文出纊息,豈復生死流。” 明 徐渭 《<陸氏譜>序》:“及 宋 之亡也,朝廷在樓櫓間矣,老嫠抱孤子而泣,此與纊息者何異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纩息"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生命垂危的狀态密切相關,具體指人臨終時極其微弱的呼吸。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纩"(kuàng)指新絲綿絮,質地極輕。古人将絲綿置于臨終者口鼻處,觀察其是否飄動來判斷氣息存否(即"屬纩"習俗)。

    "息"指呼吸。

    二者結合為"纩息",字面意為"輕如絲綿的氣息",引申為彌留之際的微弱呼吸,象征生命将盡。

  2. 典籍依據

    • 《禮記·喪大記》:"屬纩以俟絕氣。"(放置絲綿等待斷氣)
    • 《漢語大詞典》釋"纩息"為:"一息尚存,臨終時的氣息。"
    • 《辭源》注:"纩,綿絮。古人臨死,置纩于口鼻上,以驗氣息。故纩息猶言彌留之際。"

二、文化背景

古人用"屬纩"作為确認死亡的儀式(見《儀禮》),"纩息"一詞由此衍生,承載傳統喪葬文化内涵。如清代黃宗羲《陳乾初墓志銘》:"先生纩息定,猶作此紛紛耶?"即描述臨終時刻。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纩息"屬書面語,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用以渲染生命垂危的凝重感。例如:"老人纩息奄奄,仍緊握家書。"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國最權威的漢語工具書之一,收錄古漢語詞條及書證。
  2. 《辭源》(商務印書館):專注古漢語與文史典故的辭書,詳釋"纩息"源流。
  3.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儒家經典,記載"屬纩"儀軌。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經典文獻名稱替代,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纩息”一詞的釋義,目前并未在通用詞典或權威文獻中找到标準解釋。結合現有資料和字形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1. 文字誤寫可能性 根據(),“瞚息”讀作shùn xī,意為“極言時間之短”,與“瞬息”同義。推測“纩息”可能是“瞚息”的形近誤寫,因“纩”(kuàng)與“瞚”(shùn)字形相近,且“纩”單獨指代絲綿,與時間概念無關。

  2. 單字拆分釋義

若将兩字組合,“纩息”字面可理解為“如絲綿般細微的氣息”,但此解缺乏文獻用例佐證,屬于推測性釋義。

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被服廠别擇部件不相問聞晨早淳默鋤頭蹙變打唿哨呆腦呆頭殚思極慮登泰山記頂頭銀兩短垣自逾焚巢蕩穴風偃故官钴鉧混耗昏瞎奬厲節本盡快極親鈞球俊爽看守所孔子老獾叼的列斷靈州莅刑輪番緑葉緑花草僶俛奈何木曩古鬧腮胡披剔清江引騎牆祛祛三折股為良醫煞時間省會市工世界形勢使物水洩不漏思莼擡舉钿璎土力萬緒千頭椀珠伎僞缪絻钺溫足懈骨心包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