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买办的意思、买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买办的解释

(1) [comprador]

(2) 旧时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购、办杂务的人

(3) 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商业、银行业、保险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的中间人和经纪人

一时船上买办来了,账房的人也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详细解释

(1).购买,置办。《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四字》:“有一嫗善烹调,一僕善买办。”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她须去买办东西,然后抱着火炉给大家烹调。”

(2).旧时负责采购或兼理杂务的差役。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二》:“近者,买办行於外府,骚扰徧於穷乡。”《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人姓 翟 ,是 诸暨县 一个头役,又是买办。”《红楼梦》第四六回:“他哥哥 金文翔 ,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

(3).专指轮船上主管载货、乘客业务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便叫请船主,请买办,谁知都不在船上。” 沙汀 《航线》:“茶房们扮着鬼脸。船主和买办说的话,厨子们很难懂的。”

(4).外商初入 中国 通商时,所雇用的采买人或管事人。后指外国资本家在旧 中国 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 中国 经理。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想不到一个洋行里做小买办的人,会翻脸无情,下这样的毒手!” 徐特立 《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至于买办,传统的习惯性,必然会使其忽视科学技术的独立,一切重要技术问题如国防,一概依靠外国顾问。”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买办”是一个具有复杂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1. 词源
    “买办”是葡萄牙语“comprador”(音译“康白度”)的意译,原意为“采买人员”。明代初期专指为宫廷供应物资的商人,后逐渐演变为外商在华代理人。

  2. 核心概念
    指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理人,兼具雇员与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


二、历史演变

  1.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

    • 最初服务于广州十三行的外商,分为两类:商船买办(为外商船只采购物资)和商馆买办(管理外商商馆事务)。
    • 受清政府严格管控,需通过官方许可才能任职。
  2. 近代(鸦片战争后)

    • 公行制度废除后,外商直接雇佣中国商人作为代理人,买办阶层迅速扩大。
    • 职能扩展:不仅负责采购、翻译,还参与贸易谈判、金融活动,甚至代外商租赁土地、经营商铺。
  3. 当代内涵
    尽管中国已非半殖民地,但“买办”仍指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代理人,多为跨国公司高级管理者(如大中华区负责人),掌握资源调配权。


三、双重属性与争议

  1. 双重身份

    • 雇员属性:受外国势力庇护,享有法律特权;
    • 商人属性:独立经营业务,通过佣金和差价牟利。
  2. 历史评价

    • 消极面:部分买办协助外国资本掠夺资源,削弱国家主权(如清末唐廷枢案例);
    • 积极面:客观上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部分人转型为民族资本家。

四、相关概念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当代演变,可参考来源:(历史进程)、(当代分析)、(权威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买办》的意思

买办是指在中国近代史上,特指拥有中国国籍的商人与外国势力勾结,充当外侨势力的代理人。他们以牟取个人利益为目的,主要从事外国资本的引进、商品的贸易以及从事各种形式的合作,从而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买字的部首是丸,办字的部首是力。买字的总笔画数为4,办字的总笔画数为8。

来源

《买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借助中国本土的商人与官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殖民化的掠夺,从而形成了买办的概念。

繁体

繁体字写作「買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买办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整体上和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少买办勾结外国势力,背叛国家利益。

组词

买办集团、买办商人、反买办

近义词

亲日派、汉奸

反义词

爱国者、抵制者

别人正在浏览...

阿弟岸帻棒棒鸡扳罾八字胡抃舞鄙土侧坐谗波朝列嗔忿蠢迪大良造啖齧倒悬雕骚斗储饭量凤靡鸾吪扶冯高梵哥儿弓鞬呱咭贯族辜雠固项豪雄禾易甲癸卷握泬若鞫人距脱亏秤连枝同气陵柏龙鵄摹想内等子凝寒羣雅取笑上午赡速生号甚么时点守圉束挂算略提刀弄斧剔抉啼妆投谗讬讽网页五禽言武荫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