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prador]
(2) 旧时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购、办杂务的人
(3) 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商业、银行业、保险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的中间人和经纪人
一时船上买办来了,账房的人也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购买,置办。《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四字》:“有一嫗善烹调,一僕善买办。”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她须去买办东西,然后抱着火炉给大家烹调。”
(2).旧时负责采购或兼理杂务的差役。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二》:“近者,买办行於外府,骚扰徧於穷乡。”《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人姓 翟 ,是 诸暨县 一个头役,又是买办。”《红楼梦》第四六回:“他哥哥 金文翔 ,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
(3).专指轮船上主管载货、乘客业务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便叫请船主,请买办,谁知都不在船上。” 沙汀 《航线》:“茶房们扮着鬼脸。船主和买办说的话,厨子们很难懂的。”
(4).外商初入 中国 通商时,所雇用的采买人或管事人。后指外国资本家在旧 中国 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 中国 经理。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想不到一个洋行里做小买办的人,会翻脸无情,下这样的毒手!” 徐特立 《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至于买办,传统的习惯性,必然会使其忽视科学技术的独立,一切重要技术问题如国防,一概依靠外国顾问。”
买办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与经济职能的词汇,其核心含义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指在近代中国(尤指清代至民国时期)受雇于外国商行或企业,代理其在中国市场进行贸易活动、处理商业事务的中间人或代理人。这类角色通常具备双语能力与本地商业网络,协助外商采购土货、销售洋货、处理关税及本地交涉等事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76页。
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0-215页。
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买办"衍生为"买办阶级",特指为外国资本利益服务、依附殖民势力的本土代理人。这一概念强调其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性,常见于近代反帝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述。
来源:汪熙《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当代经济学中,"买办"可泛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雇佣的高级本地代理人,负责市场开拓与资源整合,其职能更侧重于战略管理而非传统贸易中介。
来源:周振华《全球化中的本地化: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综合权威参考:
“买办”是一个具有复杂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源
“买办”是葡萄牙语“comprador”(音译“康白度”)的意译,原意为“采买人员”。明代初期专指为宫廷供应物资的商人,后逐渐演变为外商在华代理人。
核心概念
指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理人,兼具雇员与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
近代(鸦片战争后)
当代内涵
尽管中国已非半殖民地,但“买办”仍指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代理人,多为跨国公司高级管理者(如大中华区负责人),掌握资源调配权。
双重身份
历史评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当代演变,可参考来源:(历史进程)、(当代分析)、(权威定义)。
哀启百家锁藏躲昌遐成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按喘不过气来锤击试验电炬东辖傅姆拊拍给谏更锣还葬鸿罗侯伯贿财夹介惊坐抗涝龛像课诗滥职廉而不刿篱帐鸾山泸定桥鹿角爪麻沸漫胡缨靡骨名利靡他脑殻捏合配地骈首就逮铺眉苫眼前卫乾曜畲民设坐视爲寇雠兽铤爽悟说七说八肆谈苏门六君子索葛眺听通天犀吐诚吐刚茹柔五总龟仙班相乱相逊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