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奏樂時,用以測定聲調高低、使發音準确無誤的樂器。《新五代史·周臣傳·王樸》:“又詔 樸 考正雅樂, 樸 以謂十二律管互吹,難得其真,乃依 京房 為律準,以九尺之絃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用七聲為均,樂成而和。”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律》:“後來人不解逐律吹, 京房 始有律準,乃先做下一箇,母子調得正了,後來隻依此為準。”
“律準”是一個古代音樂術語,主要與樂器調音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律準指古人奏樂時用于測定聲調高低、确保發音準确的調音樂器,其功能類似于現代定音器。該詞由“律”(音高标準)和“準”(校準基準)組合而成。
律準在古代雅樂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既是物理樂器,也是音律計算的理論工具,體現了中國古代聲學研究的精密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五代史·周臣傳》及《震澤長語》等古籍原文。
《律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法則準則,表示事物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标準進行。
《律準》的拆分部首為⻋(chē)和言(yán),分别代表車和言語。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律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律”是從人走路的樣子演變而來,表示穩定有序;“準”則是從幾何形狀演變而來,表示掌握準确、符合規定。
《律準》的繁體字為「律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針對《律準》這個詞,其中的“車”字在古時候是用“車”來表示,而“言”字在古時候是用“訁”來表示。
1. 遵循公司的《律準》,我們能守約并獲得良好的口碑。
2. 這個行業有一套嚴格的行業《律準》,我們需要熟悉并遵守。
遵守律準、執行律準、律準準則、律準規範
法則、規則、規矩、準則
隨意、不規範、不準确、無法無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