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躂”。猶趿拉。《黑籍冤魂》第二一回:“頭髮結成餅,衣衫剩條筋,鞋皮蹋躂沒了跟。”
“踏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à dá,其核心含義指趿拉,即形容走路時鞋底拖沓地面的動作或聲音,例如穿着拖鞋不擡腳走路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解釋
該詞本義與“趿拉”相近,多用于描述腳步拖沓、鞋子未完全穿好時行走的姿态,常見于口語或方言表達中。
異體寫法
在部分文獻或方言中,“踏跶”也寫作“蹋跶”,兩者為同詞異形,可交替使用,但現代漢語中“踏跶”更常見。
使用場景
可用于日常對話或文學描寫中,例如:“他踏跶着布鞋,慢悠悠走過石闆路”,生動刻畫人物慵懶、隨意的步态。
由于目前可考資料較少,以上解釋基于現有權威來源。如需更詳細的詞源或例句,建議查閱方言詞典或古代白話文獻。
《踏跶》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行走時腳下的動作。它表示走路時腳底輕輕地觸地,連續不斷地踩下去。
《踏跶》的拆分部首是「足」(zú,表示與腳有關)。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踏跶》是一個偏旁複合詞,由「踏」和「跶」組成。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繁體字中,「踏跶」的寫法是「踏躂」。
在古時候,「踏跶」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它的古代寫法是「踏蹋」。
1. 他踏跶着小心翼翼地穿過了岩石斑駁的小路。
2. 她踏跶在雪地上,歡快地唱着歌。
3. 小狗踏跶着尾巴,興奮地跑向主人。
1. 踏實(tā shí):形容穩定、安穩,不懈怠。
2. 踏足(tà zú):表示到某個地方去,常用于表示到達某個地方或進入某個領域。
3. 跋涉(bá shè):形容行走的艱難勞累。
1. 行走:指腳底交替接觸地面移動。
2. 跋涉:表示行走經曆了嚴峻困難的過程。
1. 直立:指站立而不移動。
2. 靜立:指保持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