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container;brush pot] 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用的筒
筒形插笔器具。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色笔筒。”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臺、笔筒数件。”
笔筒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主要用于插放毛笔,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笔筒是一种筒形插笔器具,通常呈圆柱状,材质多样,常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它起源于古代文人书案,是除“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外的重要文具,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文献记载见于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盛行于明朝中晚期。
笔筒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承载文化内涵:
《红楼梦》第四十回提到“各色笔筒”,佐证其在清代文人生活中的普及。
笔筒是指用来存放笔的容器,通常为筒状的物品。它可以保护笔的尖端和笔身,方便整理和存放多支笔。
拆分部首:由“⽳”(毛字心)和“⺮”(竹字头)组成。部首“⽳”表示与书写、文字相关的意义,而部首“⺮”表示与竹子相关的意义。
笔筒的笔画数量为8画。
来源:笔筒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这本古代汉字字典中。
繁体:筆筒(注:采用台湾正体字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笔筒一词的基本意思并未改变。例如,在战国时期的古代簡牘中,笔筒一词的部分写法为“筆篿”。
例句:我把彩色笔全部放进了笔筒。
组词:文具盒、书包、书架、笔袋。
近义词:笔架。
反义词:散乱的笔、散放的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