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為 颛顼 時樂歌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 唐 賈公彥 疏引《樂緯》:“ 顓頊 之樂曰《五莖》, 帝嚳 之樂曰《六英》。” 唐 元結 《補樂歌·五莖序》:“《五莖》, 顓頊氏 之樂歌也,其義蓋稱 顓頊 得五德之根莖。”
(2).猶五形。《黃庭外景經·下部經》“恬淡無欲養華莖” 務成子 注:“閑居靜處,深固靈珠,棄捐世俗,摧剛就深,含養五莖,色如桃花。”
“五莖”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其解釋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樂舞文化,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傳說中颛顼(上古帝王)時期的樂歌,屬于周代禮樂體系的一部分。據《周禮·春官·大司樂》及唐代賈公彥的注解,颛顼之樂名為《五莖》,與帝喾的《六英》并稱。唐代元結在《補樂歌·五莖序》中進一步闡釋,認為此樂歌贊頌颛顼“得五德之根莖”,即通過音樂彰顯其統治的德行根基。
該詞屬于古代專有名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先秦禮樂或哲學文獻的語境中。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周禮》《樂緯》及唐代元結的詩文作品。
《五莖》一詞指的是具有五個莖的植物。這個詞常用于描述有五個主幹或莖的植物。
《五莖》可以拆分為「亻」和「艹」兩個部首(部首是構成漢字的組成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五莖》一詞來源于漢字,是漢字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将它寫作「五莖」。
古時候寫作「五莖」的字形,「莖」字意為花草的莖。它與今天的寫法相比,字形稍有不同。
1. 這棵植物有五莖,非常茂盛。
2. 他收集了許多有五個莖的花草标本。
3. 這種植物的五莖生長速度很快。
五莖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1. 五莖草 - 描述有五個莖的草本植物。 2. 五莖果 - 指具有五個莖的果實。
與五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五丫」、「五蔓」。「五丫」指的是有五個枝條的植物,而「五蔓」指的則是有五條蔓藤的植物。
反義詞可以根據語境來決定,例如「單莖」指的是隻有一個莖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