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gue] 微小,去向不清,難以看見,或指無影無蹤
兒渺然不知所往。——《聊齋志異·促織》
蹤迹渺然
(1).廣遠貌。 唐 劉長卿 《送秦侍禦外甥張篆之福州谒鮑大夫》詩:“萬裡 閩 中去渺然,孤舟水上入寒煙。”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餘為守時,復以還舊,稍益開浚,渺然真有江湖之趣。” 明 文徵明 《滄浪池上》詩:“渺然詩思江湖近,更欲相攜上野航。” 清 龔自珍 《語錄》:“ 西山 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堕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
(2).微小貌;藐小貌。 宋 蘇轼 《謝王内翰啟》:“渺然陋器,雖不能勝多士之喧言;卓爾大賢,自足以破衆人之浮議。” 明 方孝孺 《龜岩隱居記》:“朝歛夕舒,春榮秋顇者,雲霞草木也;而渺然居處乎其間者曰人耳。” 清 袁枚 《新齊諧·锺孝廉》:“但見汪洋大水無邊無岸,一身渺然,飄浮于菜葉之上。”
(3).因久遠而形影模糊以至消失。 唐 楊淩 《送客往睦州》詩:“水闊盡南天,孤舟去渺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陳錫九》:“ 錫九 哀迫中,尚望妻歸,久而渺然,悲憤益切。”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他們炫耀一時的宮殿樓台,以前峥嵘在山陵地帶,今天不是渺然無存了嗎?”
“渺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廣遠、悠遠
形容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感,如唐代趙嘏詩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描繪登高望遠的蒼茫心境。劉長卿詩中“萬裡閩中去渺然”也體現地理上的遼遠。
微小、模糊不清
指事物因距離或時間久遠而難以辨識,如《聊齋志異·促織》中“蹤迹渺然”,或形容人“渺然不知所往”,表達消失無蹤的狀态。
意境空靈超脫
在文學中常營造深邃、神秘的氛圍,如《莊子·逍遙遊》以“渺然”形容海洋的浩瀚,杜甫《登高》中“渺滄浪之巅”則展現開闊的哲思境界。
“渺然”既可指物理層面的遙遠模糊,也可引申為情感與意境上的深邃空靈,常見于古典詩文,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渺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非常微小,微細到難以覺察的程度,形容事物極其細小或微弱。
《渺然》由“氵”和“目”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渺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渺”源自于古代滿族人寫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小學士佟能撰寫的《麻誨渺渺會草圖賦》,而“然”則是普通漢字。合在一起形成《渺然》這個詞語。
《渺然》的繁體字為「渺然」。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為《渺然》的古代寫法為「渺〢然」
1. 他渺然一笑,仿佛對這個失敗毫不在意。
2. 水面上蕩漾着渺然的波紋。
與《渺然》相關的組詞有:
1. 渺小
2. 渺渺
3. 渺茫
4. 渺無音信
與《渺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微小
2. 細微
3. 極小
4. 纖巧
與《渺然》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宏大
2. 巨大
3. 遼闊
4. 強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