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gue] 微小,去向不清,難以看見,或指無影無蹤
兒渺然不知所往。——《聊齋志異·促織》
蹤迹渺然
(1).廣遠貌。 唐 劉長卿 《送秦侍禦外甥張篆之福州谒鮑大夫》詩:“萬裡 閩 中去渺然,孤舟水上入寒煙。”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餘為守時,復以還舊,稍益開浚,渺然真有江湖之趣。” 明 文徵明 《滄浪池上》詩:“渺然詩思江湖近,更欲相攜上野航。” 清 龔自珍 《語錄》:“ 西山 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堕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
(2).微小貌;藐小貌。 宋 蘇轼 《謝王内翰啟》:“渺然陋器,雖不能勝多士之喧言;卓爾大賢,自足以破衆人之浮議。” 明 方孝孺 《龜岩隱居記》:“朝歛夕舒,春榮秋顇者,雲霞草木也;而渺然居處乎其間者曰人耳。” 清 袁枚 《新齊諧·锺孝廉》:“但見汪洋大水無邊無岸,一身渺然,飄浮于菜葉之上。”
(3).因久遠而形影模糊以至消失。 唐 楊淩 《送客往睦州》詩:“水闊盡南天,孤舟去渺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陳錫九》:“ 錫九 哀迫中,尚望妻歸,久而渺然,悲憤益切。”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他們炫耀一時的宮殿樓台,以前峥嵘在山陵地帶,今天不是渺然無存了嗎?”
"渺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遙遠、模糊不清或難以捉摸的樣子,常用于形容空間距離的遼遠、時間流逝的久遠、事物形态的模糊或情感的疏離感。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引用:
遙遠而模糊不清
形容空間距離極遠,視線或感知無法清晰觸及,或事物輪廓朦胧難辨。
例: "江天渺然,一望無際。"(形容江面與天空交融,遙遠而朦胧)
久遠而難以追溯
指時間跨度漫長,記憶或痕迹淡薄,難以考證。
例: "往事渺然,不可複憶。"(過去的事情久遠模糊,無法回憶)
微弱而難以察覺
表示存在感稀薄,迹象微弱,幾乎消失。
例: "蹤迹渺然,無從尋覓。"(行迹微弱難尋)
情感疏離
在文學中常隱喻人際關系的疏遠或理想的虛幻。
例: "故人渺然,音信全無。"(友人遠去,失去聯繫)
哲學意境
道家思想中用以形容"道"的玄妙幽深,超越具體形态。
例: "大道渺然,不可名狀。"(出自《莊子》注疏,形容"道"的抽象深遠)
詞彙 | 側重差異 | 用例 |
---|---|---|
渺然 | 強調模糊、遙遠而不可及 | 音容渺然 |
渺茫 | 突出無把握、不确定 | 希望渺茫 |
缥缈 | 多指虛幻、輕盈而若有若無 | 仙樂缥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形容遙遠或模糊不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注:此為出版社官方鍊接,具體詞條需查閱實體或授權電子版)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義:"①遙遠貌;②模糊不清貌。"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資源庫(注:該詞典電子版由合作平台收錄)
古典文獻用例
"渺"本義為水面遼闊(《說文解字》:"渺,水長也"),後加"然"綴構成形容詞,由空間延展至時間、形态及抽象概念的虛化表達,這一演變在唐宋詩詞中尤為顯著。
注:以上文獻來源鍊接均為出版社官方網址,具體詞條需通過其平台檢索或查閱實體書籍。學術引用建議标注書籍版本及頁碼以符合規範。
“渺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廣遠、悠遠
形容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感,如唐代趙嘏詩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描繪登高望遠的蒼茫心境。劉長卿詩中“萬裡閩中去渺然”也體現地理上的遼遠。
微小、模糊不清
指事物因距離或時間久遠而難以辨識,如《聊齋志異·促織》中“蹤迹渺然”,或形容人“渺然不知所往”,表達消失無蹤的狀态。
意境空靈超脫
在文學中常營造深邃、神秘的氛圍,如《莊子·逍遙遊》以“渺然”形容海洋的浩瀚,杜甫《登高》中“渺滄浪之巅”則展現開闊的哲思境界。
“渺然”既可指物理層面的遙遠模糊,也可引申為情感與意境上的深邃空靈,常見于古典詩文,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白毛百子圖寶冠暴鰓被褥編綴逼僦冰上人不知疼癢扯落搐縮次數祠堂存候點戲釘盤星頓足不前惡衣蔬食防馭販售豐暢風塵之言阜馬附圖公有制經濟觀色灌醉瑰瓒歸止哼喝河嶽黃祲假相借勢進退基射居位苦口冷食流歠輪船蠻雲瘴雨孟公投轄門合妙弄獰呼庖霜千人石起筆榮塗山向沙雁碩學通儒曙色缌麻服宿隙膛子童試推刃吸華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