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行納用。《後漢書·朱穆傳》:“願将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 李賢 注:“申,重也。”
“申納”屬于古漢語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申”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神也,七月陰氣成”,引申出陳述、申明之意,《尚書》有“以申命羲叔”用例。“納”本義為絲帛浸水,《說文》釋作“絲濕納納也”,後衍生出采納、接納之意,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二、複合詞義項
行政程式:特指古代臣屬對奏章的呈遞與接納流程,《唐六典》記載“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奏鈔、奏彈、露布、議、表、狀,皆審署申納而為之”
禮儀制度:指祭祀活動中祝禱文書的陳奏與收納,《宋史·禮志》載“太祝申納冊寶,複置于匦”
司法文書:涉及案件卷宗的申報與歸檔,明《大明會典》有“凡問刑衙門,審錄罪囚,申納招由”之制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近代漢語中逐漸分化,現代普通話已不單獨使用,但在“申報繳納”等現代行政術語中可見其構詞邏輯的延續。
“申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重行納用”,即重新采納或再次任用。其中“申”表重複(如《後漢書》李賢注“申,重也”),“納”指接納、采用。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朱穆傳》:“願将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此句意為希望對方審慎考慮建議,重新任用儒生。
結構分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其釋義,但無擴展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任用制度或《後漢書》相關背景,可參考、3、8的原始來源。
北山羊裁紩朝飯朝宰除次篡取等倫鄧拓貂鹖彫飕發秘反櫂飛苞驿篚肥差鵩賦撫式宮宷貫節捍棒嘩動弧騎肩牆競渡盡頭路卷衣君德口啍酷妒魁長狼心淚管連更星夜卵用鷄盧駱輪形毛皮眉舒目展門臉谧然囊米皮褥乾道紫青穹杞天憂全心全意散句紹興酒太行山逃奸甜浄同捷抟控退學徒馬鼍吟枉訪卧理限界細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