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行納用。《後漢書·朱穆傳》:“願将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 李賢 注:“申,重也。”
“申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重行納用”,即重新采納或再次任用。其中“申”表重複(如《後漢書》李賢注“申,重也”),“納”指接納、采用。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朱穆傳》:“願将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此句意為希望對方審慎考慮建議,重新任用儒生。
結構分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其釋義,但無擴展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任用制度或《後漢書》相關背景,可參考、3、8的原始來源。
《申納》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分别是「申」和「納」。
「申」的部首是「田」,共有5筆; 「納」的部首是「纟」,共有6筆。
「申納」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中,意思是接納或容納。後來,這個詞語被廣泛運用于儒家文化中,形容一個人願意傾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申納」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沒有變化,依然是「申納」。
在古代,「申納」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由于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有一些變化,早期的漢字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申納」在古時候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以開放的心态申納了别人的意見。
2. 隻有申納不同的觀點,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
1. 接納:接收、容納。
2. 采納:接受、承認。
拒絕、排斥、斥逐。
1. 申報:申請、申述。
2. 納入:收入、融入。
3. 申請:請求、請示。
4. 主動申納:主動接納。
至于分隔标題和内容使用html标籤的具體語法,請在閱讀該回答時查看浏覽器上的源代碼。【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