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緑耳 ”。
“緑駬”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词释义 “緑”通“绿”,指青黄色或草木茂盛的颜色,引申为青碧色。“駬”特指古代良马,源自传说中周穆王“八骏”之一的“绿耳”(《穆天子传》卷一)。两字组合后,“緑駬”可解作“青碧色的骏马”,多用于形容马匹毛色鲜亮、品种名贵。
二、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卷九十三引《瑞应图》:“緑駬者,神马也,王者有德则至。”此处以神异化笔触强调其象征意义,暗含祥瑞之兆。宋代《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七亦沿用此说,进一步巩固其文化内涵(《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
三、文化关联 “緑駬”与“騄耳”“绿耳”等词存在异体关联,均指向周穆王西巡神话体系中的神马意象。清代考据学家郝懿行在《尔雅义疏·释畜》中曾考辨:“緑駬即绿耳,声转字异。”此类词形演变反映了古代名物词汇在传抄过程中的音韵流变现象(《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緑駬”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根据搜索结果和文献资料,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基本释义
“緑駬”读音为lǜ ěr(注音:ㄌㄩˋ ㄦˇ),是“緑耳”的异体写法,两者含义相同。“緑耳”原指古代传说中的骏马名,属于周穆王“八骏”之一,后多用于泛指良马。例如《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八骏”包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字形与异体关系
“緑駬”中的“駬”与“耳”在古汉语中存在通假现象,因字形演变或书写习惯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写法。现代词典多将“緑駬”标注为“緑耳”的异体词。
使用场景与提示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例证或字形演变分析,可查阅专业辞书或文献数据库。
奔劳篦梳步步紧逼层亘常法棽俪闯荡磁北麤物大府點草架订道饵霞繁本風斤伏薮故宫博物院鬼串韩子卢河东狮子吼鸿襟火道缄密假续借誉居功来秋拉纤亮皮子六一泥罗布泊蟒衣玉带漫天大谎梅子牵惹青箓岐婆岨崄仍因热燥荣达使恶收受衰次水底捞针悚愳松皮癣啼泣梯峤颓挫脱似驼蹄柝柝武陵溪显昌仙娥先决闲侦宵匪心浮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