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履道裡 。 清 趙翼 《清江浦送費制府入為大司馬》詩之三:“ 孔融 檄改 康成裡 , 思黯 東臨 履道坊 。”自注:“ 牛僧孺 舉制科, 白樂天 為考官,後 白 退居東都 履道裡 , 牛 為留守,時相過從。”參見“ 履道裡 ”。
履道坊是隋唐時期洛陽城的重要裡坊,其曆史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履道坊(亦稱履道裡)始建于隋朝,位于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東南隅,今洛龍區安樂鎮獅子橋村一帶。坊内水系發達,伊水自南入城的河渠流經坊西、坊北,形成遍布水塘、竹林、楊柳和果園的獨特景觀,自然環境秀麗。
二、曆史沿革與名人宅邸
三、白居易宅園的文化意義 白居易在此居住期間,不僅創作了大量詩作,還與胡杲、吉皎等八人結成“九老會”,于宅内設“九老堂”并繪制《九老圖》,成為唐代文人雅集的典範。其園林設計注重水景與建築的融合,對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
四、曆史遺存與文獻記載 盡管履道坊的實體建築已湮沒無存,但通過《九老圖》《池上篇》等文獻及白居易詩作(如《池上篇序》),仍可窺見其風貌。現代考古在獅子橋村發現的唐代建築基址,進一步佐證了其曆史真實性。
履道坊作為隋唐洛陽城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的裡坊,既是貴族園林的典型代表,也是白居易晚年生活與文學創作的重要空間載體,反映了唐代士大夫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方式。
履道坊是一個詞彙,由“履”,“道”,和“坊”三個字組成。
履:左邊的部首是屍,右邊的部首是革,總共有十一畫。
道:左邊的部首是辶,右邊的部首是首,總共有十二畫。
坊:坊的部首是土,總共有七畫。
履道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居建築,特指庭院中的走廊和門廳。
履道坊的繁體字是履道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履道坊”一詞的字形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座院子中有一條履道坊,連接着前後兩座建築。
2. 履道坊的設計使整個庭院顯得寬敞而舒適。
履行、道路、坊間
走道、門廊、走廊
牆壁、院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