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心攝行的意思、防心攝行的詳細解釋
防心攝行的解釋
謂防止雜念和注意言行。《隋書·經籍志四》:“﹝佛家弟子﹞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
詞語分解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 攝行的解釋 代理行使職權。《史記·五帝本紀》:“ 堯 立七十年得 舜 ,二十年而老,令 舜 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 唐 杜甫 《冬狩行》:“況今攝行大将權,號令頗有前賢風。” 明 何景明 《陶公行狀》:“
網絡擴展解釋
“防心攝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áng xīn shè xí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控制内心雜念來約束外在行為,強調内外兼修的自律性。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語結構
- 防心:指警惕内心,防止被雜念、欲望或外界誘惑幹擾。
- 攝行:指約束行為,使言行符合道德規範或既定準則。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四》,描述佛家弟子“剃落須發,釋累辭家……防心攝行”,指僧人通過控制雜念和規範行為來修行。
- 佛教關聯:成語與佛教思想相關,強調通過内在淨化達到外在行為的端正。
三、應用場景
- 個人修養:用于提醒人們在言行中保持自省,避免被負面情緒或欲望支配。
例:職場中需“防心攝行”,避免因浮躁影響判斷。
- 道德教化:常見于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内外一緻的道德準則。
四、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克己複禮、謹言慎行(強調自律與規範)。
- 現代意義:適用于心理學中的自我調控,或管理學中的行為約束。
“防心攝行”不僅是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處世哲學,強調通過内在修養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實現自我提升。其曆史淵源和現實意義均體現了中華文化對自律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防心攝行的意思
《防心攝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要時刻保持警惕,謹慎行事,不放松自己的心理防備。
拆分部首和筆畫
《防心攝行》的拆分部首是阜、心、扌(手),總共有16畫。
來源
《防心攝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曾國藩。他在《曾文正公家書》中寫道:“防心攝行三字,可以謂之上策。”這句話意味着一個人隻有具備謹慎小心的心态,才能在行動中全面地駕馭自己。
繁體
《防心攝行》的繁體寫法為「防心攝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防心攝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别。
例句
他一直都在防心攝行,因此在困境中能夠保持冷靜。
組詞
防備、留心、警惕
近義詞
提防、戒備、警覺
反義詞
放松、掉以輕心、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