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心攝行的意思、防心攝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心攝行的解釋

謂防止雜念和注意言行。《隋書·經籍志四》:“﹝佛家弟子﹞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心攝行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分解與經典文獻兩個維度解析。

從字義構成看:

  1. 防心:指對内在意念的警惕與防護,《說文解字》釋"防"為"堤防",引申為約束雜念;"心"即思想根源,需通過戒慎保持清淨。
  2. 攝行:典出佛教術語"攝心",意為收攝身心、規範行為,《佛學大辭典》強調"攝"含調控、持守之意,"行"則指具體的身語意三業。

綜合釋義為:以警覺之心防範妄念滋生,同時嚴格約束自身言行,達到内外一緻的修持狀态。該詞常見于佛學典籍與修身論述,如《四十二章經》載"防心攝行,守戒安住",體現知行合一的倫理觀。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防心攝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áng xīn shè xí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控制内心雜念來約束外在行為,強調内外兼修的自律性。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語結構


二、出處與背景

  1.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四》,描述佛家弟子“剃落須發,釋累辭家……防心攝行”,指僧人通過控制雜念和規範行為來修行。
  2. 佛教關聯:成語與佛教思想相關,強調通過内在淨化達到外在行為的端正。

三、應用場景

  1. 個人修養:用于提醒人們在言行中保持自省,避免被負面情緒或欲望支配。

    例:職場中需“防心攝行”,避免因浮躁影響判斷。

  2. 道德教化:常見于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内外一緻的道德準則。

四、近義與延伸


“防心攝行”不僅是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處世哲學,強調通過内在修養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實現自我提升。其曆史淵源和現實意義均體現了中華文化對自律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悲惵並蒂蓮禅和子澄麗出師不利戴笠故交打總懂事對外間接投資獨勁多多額兵返覆佛婆改目鲠樸荷潤呼瓝恚怨江裔疾穢旌信津卒開合筷籠子老态罹麗令官靈桌鸾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梅簪面謾磨揣暖笙片瓦無存破傷風剖棃溥遍謙德輕貂圈椅曲主肉臛折損世祖手籠水瓶唐陂陶瓷韬光養晦罔冒皖皖偎抱威刑五老會遐界相合醯雞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