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懂;無知。《孫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張預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 楊倞 注:“無識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彌尼戒經》:“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
沒有标記。識,通“ 誌 ”。《楚辭·劉向<九歎·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周容容而無識。” 洪興祖 補注:“識,音志。”
“無識”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漢典平台資料,其核心釋義可分為兩類:
一、基礎語義 指缺乏知識或判斷能力,語出《詩經·大雅》鄭玄箋注:“無識,無知也”。該義項強調認知層面的欠缺,如清代趙翼《陔餘叢考》所述“鄉愚無識,往往為所煽惑”,突顯對事物本質的蒙昧狀态。
二、佛教術語 佛教經典《成唯識論》界定“無識”為超越主觀分别的純粹覺知,與“無分别智”相通。唐代窺基《成唯識論述記》進一步闡釋:“離能取、所取,故曰無識”,指脫離主客體二元對立的至高覺悟境界。
三、古籍應用例證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批評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書面語詞彙,常見于對思想淺薄現象的批判,如魯迅雜文中“無識文人”的表述。在佛教哲學研究中,該術語特指超越概念思維的終極認知狀态,相關論述可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數據庫。
“無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缺乏知識或常識,即“無知”。例如形容人對某領域完全不了解,如“無識之人”。
無知的表現
強調對事物缺乏正确認知,常見于批評性語境。例如《荀子·法行》中“怨天者無識”,楊倞注“不知天命也”。
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通假字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識”通“誌”(标記),如《楚辭·九歎》中“周容容而無識”,指沒有标識。
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查看《孫子》《荀子》等文獻來源。
暗箭傷人暗物質敗盟百行兵死波陣面不聲不響餐風咽露昌狂長林豐草垂紳正笏除夕搭醮刁黠雕章鬥疊遁亡芳茗犯困龜卦軌軌寒條橫躺豎卧和尚頭黃公垆虎吓将命簡允假如解字集結警官就虛避實狂想困覺連絕靈桃毛元銳麻頭滅菌民獻磨扇鬧表鳥道羊腸疲苦起忏清美溶度毵毵穑人伸義衰惰土茶屯據托事外氅聞徤無籍人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