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識的意思、無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識的解釋

不懂;無知。《孫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張預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 楊倞 注:“無識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彌尼戒經》:“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

沒有标記。識,通“ 誌 ”。《楚辭·劉向<九歎·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周容容而無識。” 洪興祖 補注:“識,音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無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缺乏知識或常識,即“無知”。例如形容人對某領域完全不了解,如“無識之人”。


二、詳細釋義

  1. 無知的表現
    強調對事物缺乏正确認知,常見于批評性語境。例如《荀子·法行》中“怨天者無識”,楊倞注“不知天命也”。

  2. 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 《孫子·九地》提到“使人無識”,指隱藏意圖使人無法察覺。
    • 《法苑珠林》引《沙彌尼戒經》用“其心無識”形容愚昧狀态。
  3. 通假字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識”通“誌”(标記),如《楚辭·九歎》中“周容容而無識”,指沒有标識。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1. “那個人對曆史一無所知,真是無識之人。”
  2. “心閉意塞,世世愚癡……其心無識。”

如需更多古典用例,可查看《孫子》《荀子》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識:意義和來源

無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無和識。

無在無識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字,意為沒有、缺乏。識表示認識、知道的意思。因此,無識的整體意思就是沒有認知能力或不懂事的狀态。

無識一詞可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某人對事物缺乏認知、知識或有些遲鈍、愚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識的首部分"無"是一個獨體字,讀作wú。它屬于"無"部首,表示沒有、缺乏。

識的首部分"讠"是一個獨體字,讀作xún。它屬于"言"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

無識的部首分别有4和6個筆畫。

繁體寫法

繁體字中,無識的寫法為「無識」,部分筆劃有所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無識在古時候的字形為「無識」,在這個寫法中,無的上方有一個"一"字旁,表示沒有、缺乏的意思;而識的上方有一個"言"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

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完全無識。

2. 這個村莊的居民多數是無識的農民。

3. 我小時候對音樂一竅不通,真是無識之極。

組詞

無智、無知、無能、無能為力、無所不知。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無知、無智、愚笨

反義詞:有識、聰明、博學、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