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论执的意思、论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论执的解释

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新唐书·崔植传》:“﹝ 崔植 ﹞与 郑覃 同时为补闕,皆贤宰相后,每朝廷有得失,两人者更疏论执,誉望蔚然。”《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上﹞谓羣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今天下民困,正为兵多而益兵不已, 执中 身为首相,义当论执,而因循苟简,曾不建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论执是古汉语词汇,现作为书面语使用,核心含义指“争论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强调在辩论或争执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妥协。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用法

    指在辩论、争执中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常作动词使用,表示争论、辩驳的行为状态。例如:“双方论执良久,终未达成共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23页)收录该词条,释义为“争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2. 历史渊源与典籍出处

    “论执”一词可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陈寔传》:“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论执”,但描述的调解争讼场景体现了化解“论执”的智慧。该词更直接见于后世对类似辩论场景的记载。

    来源:《辞源》(修订本)在相关词条及引例分析中阐释了“论执”的古典用法背景。

  3. 用法特点

    强调争论双方或多方的对抗性和坚持性,隐含观点对立、难以调状态。与现代汉语中“争执”、“争论”、“各执一词”含义相近,但更具书面语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辨析近义词时提及“论执”侧重于互不相让的辩论状态。

  4.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论执”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历史著作或刻意追求典雅表达的书面语境中,作为“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同义替换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书面语词),释义为“争论;争执”。

网络扩展解释

“论执”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论执”指坚持己见、固执己见,表现为对自身观点或意见的坚决维护,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这种态度可能导致与他人的矛盾或争议。


二、详细解释

  1. 词源与结构

    • 论:指讨论、陈述观点;执:意为坚持、执着。组合后强调在讨论中固执己见。
    • 古代文献用例:
      • 《新唐书·崔植传》提到官员因坚持己见而闻名(“两人者更疏论执,誉望蔚然”)。
      •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要求官员对不合理的诏令“论执”(即提出异议)。
  2. 使用场景

    • 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学者在朝堂、学术场合坚持己见的行为。
    • 现代:可用于形容个人在讨论、决策中不愿妥协的态度,如“他凡事论执,导致团队合作困难”。

三、近义词与注意事项

  1. 近义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 注意事项:
    • 适度坚持己见是自信的表现,但过度“论执”可能阻碍沟通与协作。
    • 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该词是褒义(如坚持原则)还是贬义(如顽固不化)。

四、总结

“论执”既包含对自我观点的坚守,也可能隐含不妥协的负面色彩。理解时应结合语境,如古代文献中可能体现官员的责任感,而现代用法更倾向批评缺乏变通的行为。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暗堡比然曹长产量齿牙馀惠春汛辍硋丛拥大例黨齡废弃富实感忽狗肺狼心汩淢汉分寒雾宏雅后怕画虎不成反类狗怀猜黄茧糖幻人徽册节凑羯鼓催花孑黎壸阁雷辎冷宫连六渌蚁米粒雪敏断农民庞然炰烋品名棋势弃行改业人穷智短容堂上国盛行深情底理饰非遂过霜干算银潭沲套习天崩地裂啼饥号寒文身渥耀武工无瑕霞壁咸海小定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