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宋 司馬光 。 司馬光 為 山西省 夏縣 涑水鄉 人,故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 涑水 語見《梁溪漫志》。” 清 鈕琇 《觚賸·芥葊自怡編序》:“焚膏檢較 涑水 《通鑑》。” 沉惟賢 《<萬國演義>序》:“雖有 涑水 之才,欲網羅散失,以為《泰東西通鑑》,未之或逮也。”
“涑水”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地理與曆史人物來綜合解釋:
基本信息
涑水河是山西省西南部的一條河流,屬黃河一級支流,古稱“涑川”或“清亮河”。其發源于绛縣陳村鎮陳村峪,流經聞喜、夏縣、鹽湖區等地,最終在永濟市彙入黃河,全長約200.55公裡,流域面積5774平方公裡。
名稱由來
因水質清澈透亮,早期得名“清亮河”;隋代因姚暹重修支流渠道而衍生“姚暹渠”等名稱。
流域特征
屬暖溫帶半幹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流域覆蓋運城市多個縣區,是中條山與峨嵋嶺之間的重要水系。
來源背景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年)祖籍山西省夏縣涑水鄉,故被尊稱為“涑水先生”。
文化關聯
其代表作《資治通鑒》及文集《涑水紀聞》均以“涑水”冠名,凸顯地域身份标識。例如,《涑水紀聞》記載了宋太祖趙匡胤相關史事。
涑水河的地理名稱早于司馬光的稱號,後者因籍貫地而得名。這一名稱既承載了自然地理特征,也因曆史人物而增添了文化内涵。
涑水是一個漢字詞語,以“水”為義符部首,以“錄”為形符部首,共計十四畫。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可以将涑水拆分為“氵”、“錄”和“水”三個部分。
涑水是從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本意指水流急速的樣子。後來,涑水逐漸引申為“涉水、過水”。在現代漢語中,涑水多指人在水中行走、涉水而過的意思。
涑水在繁體中叫做潚水,字形主要有悅、濯、學等。在繁體字中,“水”字部分面積較大,并且右側有額外的筆畫,形狀更加複雜。
古時候,涑水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拆分規則,涑水可以拆分為“竹”、“彡”、“心”和“洲”四個部分。這種寫法更加複雜和古雅,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書寫方式。
以下是涑水的一些例句:
1. 涑水而過,緊握住家人的手。
2. 少年喜歡涑水遊泳,展現自己的勇敢和堅強。
涑水的一些組詞包括:涑水遊、涑水過河、涑水前進等。
與涑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涉水、渡水、趟水等。
與涑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躲水、避水、回頭不涑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