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斤量計算。 宋 陸遊 《買魚》詩之二:“兩京春薺論斤賣,江上鱸魚不直錢。” 明 湯顯祖 《嗤彪賦》:“見其弱而可弄,牽以售而論斤。”《讀書》1985年第2期:“例如觀妙齋刊《無聲詩史》,是刻得極精美的書,過去在舊書店裡定價極高,但在三十年前,其價值卻隻少高于論斤的紙價。”
“論斤”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組合和成語用法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解釋
“論”指按照、依據,“斤”是中國傳統市制重量單位(1斤=500克),組合後表示按重量單位計算或衡量物品。例如宋代陸遊詩中“兩京春薺論斤賣”,明代湯顯祖《嗤彪賦》中“牽以售而論斤”均指按斤兩定價的交易方式。
工具引申義
“斤”本義為斧類工具(如《莊子》中“釿鋸制焉”),因此“論斤”在古文中偶見與砍伐相關的動作描述,但此用法較少見。
作為四字成語“論斤估兩”(或“斤斤計較”)的縮略形式,形容過分計較瑣碎事物或價值。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斤”的字形演變或具體古籍用例,可查閱漢典等權威來源。
斤是一個漢字,意思是古代的計量單位,通常表示重量。它也可以指代割斷或切割的動作。
斤的拆分部首是斤,它屬于“刀”字旁。斤這個字共有4個筆畫。
斤字最早的形狀是象征斧頭的圖案,用來表示砍伐和量重的意思。後來,斤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斤的繁體字是斤。
在古代,斤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商代和周代的斤字寫作“斤刂”,表示“刀砍”之意。
1. 這個西瓜大概有十斤左右。
2. 他用一把斧頭斤斷了樹木。
斤鬥(計量重量的工具)、斤鬥不兩立(比喻兩種事物不可調和的矛盾)。
鬥、兩
頓、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