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阃的意思、分阃的詳細解釋
分阃的解釋
指出任将帥或封疆大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緻果為毅,亦且厲辭為武。” 唐 元稹 《李愬妻韋氏封魏國夫人制》:“ 愬 當分閫之際終無内顧之憂者,由此婦也。” 宋 張先 《喜朝天·清暑堂贈蔡君谟》詞:“佳景在,吳儂還望,分閫重來。” 明 屠隆 《綵毫記·預識汾陽》:“書生愧請纓,大将膺分閫。”《明史·劉甯傳》:“吾佩印分閫,分已足,獨未嘗大破敵,抱恨入地矣。”
詞語分解
- 分的解釋 分 ē 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範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 由整體中取出或産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 由機構内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俷 )。 散,離:分裂。分離。分别。
- 阃的解釋 阃 (閫) ǔ 門檻,門限:“送迎不越阃”。 特指城郭的門檻:“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軍制之”。阃外。 統兵在外的将軍:“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阃”。阃職。 内室,借指婦女:阃闱。阃奧。阃德(借指
專業解析
"分阃"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特定的軍事和政治含義,主要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解釋:
-
字源與本義:
- 分: 指分配、授予、分擔。
- 阃: 本義指門檻、門限。在古代特指郭門(外城門)的門檻,引申指國門,并進一步代指國境、疆界,或統兵在外的職務、權責。《說文解字》釋“阃”為“門橛也”,即門檻。
- 分阃: 字面意思是“分掌國門(之外)”。其核心含義是指皇帝或朝廷授予将領軍事指揮權,派遣其統兵在外,鎮守一方疆土。這象征着将領獲得了在特定區域内的軍事專斷之權。
-
引申義與核心含義:
- 授予軍事統帥權: “分阃”最核心的含義是帝王任命将領,授予其統率軍隊、負責某一地區防務的重任。這通常意味着将領被賦予極大的自主權和責任,代表朝廷在外行使軍事指揮權。
- 出任外地将領/鎮守一方: 引申指被任命為駐守邊疆或重要地區的軍事長官。例如,“出任某地節度使”即可稱為“分阃某地”。
- 承擔重大責任: 由于“分阃”意味着獨當一面、肩負保境安民的重任,因此也隱含着承擔巨大責任和信任的含義。
-
典源與用例:
- 該詞及其概念在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常見。一個著名的典故來源于《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馮唐向漢文帝論将帥之道時,引述古代君王派遣将領的話:“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軍制之”。這句話清晰地劃分了朝廷(阃内)與統兵将領(阃外)的權責範圍,是“分阃”權力來源的經典表述。意指國門之内的事由君王掌管,國門之外(軍事行動)則由将軍全權負責。
- 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登壇作宰,授钺分阃”之句,這裡的“分阃”即指授予軍事統帥權,與“登壇拜将”(任命大将)、“授钺”(象征授予誅殺之權)是并列的儀式和授權行為。
“分阃”是一個承載着古代軍事授權制度的詞彙,意指帝王授予将領統兵在外、鎮守疆土、專擅軍事的權責。它源于“阃”(國門)的象征意義,強調将領在“國門之外”獨立行使軍事指揮權的合法性來源于君王的任命和授權,同時也意味着将領肩負着守衛疆土的重大責任。其核心在于外派軍事統帥權的授予。
參考資料:
-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對“分阃”及“阃”字的解釋。
- 典故來源:《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 文學用例: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王子安集》)。
網絡擴展解釋
“分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析如下:
1.讀音與結構
- 拼音:fēn kǔn(注音:ㄈㄣ ㄎㄨㄣˇ)。
- 漢字結構:
- “分”為上下結構;
- “阃”為半包圍結構(“門”字框内包含“困”)。
2.詞語釋義
指出任将帥或封疆大吏,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被委以重任,鎮守一方或統領軍隊的職責。
3.引證與用法
- 最早見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意為将帥受命出征。
- 唐代元稹《李愬妻韋氏封魏國夫人制》提到“愬當分閫之際”,指李愬擔任要職時的情景。
- 宋代張先詞作中“分閫重來”則比喻官員再次被委派重要職務。
4.延伸理解
“阃”原指門檻,引申為權力界限,“分阃”即被分派到某一界限内行使職權,象征權威與責任。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文獻例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蟦蛴标徵别轉炳爆不落言筌不順氣腸炎嗤鄙蟲吃牙串掇槌球寸心丹鳳阙大手疊逢紀洞識封家姨感情用事紅盤槐庭街坊嗟苦盡敬開第科學院欄竿老丈人缭糾籠袖霾天漭鹵慢令茂衍藐藐拿腔擰蔥砰铿遣興陶情氣密艙青龍偃月刀痊減壤陛讓座入境問俗三才箭少年老成侍姬士史受到壽母汰劣留良太一家天福蝭跂投義抟扶屠戮無名孽火五蘊皆空西湖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