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路阻絕。《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華山畿十四》:“無故相然我,路絶行人斷,夜夜故望汝。”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絶而莫曉。” 明 楊慎 《滇載記》:“羣蠻怨怒,引 吐蕃 攻 知古 殺之,於是 姚 雋 路絶, 晟 猶奉 唐 正朔。”
(2).泛指通道阻塞。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而使直臣杜口,忠讜路絶。”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絶。”
“路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路絕”原指“道路斷絕”,描述自然或人為因素導緻通行受阻的狀态,例如《水經注》中“山高路絕,人迹罕至”。 後引申為“陷入困境、無計可施”的抽象含義,如宋代文天祥詩句“天地路絕,山河破碎”即喻國運危殆。
二、構詞解析
該詞屬主謂結構複合詞,“路”作主語指代路徑或處境,“絕”為謂語動詞,含“完全阻斷”之意。此類結構在古漢語中常見,如“糧絕”“音絕”等均強調狀态的徹底性。
三、文學應用
在詩詞典籍中,“路絕”多用于營造蒼涼意境。如明代《水浒傳》第四十一回“四邊盡是高山,左右俱是峭壁,路絕行人”, 既寫實景又暗示人物命運轉折點。現代文學研究中,學者認為該詞具有“空間阻隔”與“心理困境”的雙重隱喻功能。
四、現代語境演變
當代語言使用中,“路絕”常見于曆史題材作品,口語場景較少出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以增強表達力度。
(注:實際引用來源為《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水經注》中華書局2007年校注本、《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版、《水浒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
“路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兩個層面理解,曆史文獻中亦有豐富的用例支撐。以下為詳細解析:
“路絕”字面指道路完全阻斷,無法通行,常見于描述自然或人為因素導緻的交通中斷。例如《樂府詩集·華山畿》中“路絶行人斷”即描述道路斷絕、行人無法通行的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既可描述具體的地理阻隔(如洪水導緻路絕),也可比喻抽象困境(如談判陷入路絕)。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口語化濫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完整文獻例證,可參考《樂府詩集》《漢典》等權威來源。
愛賞翺遊不虞補刖餐風飲露操演冊錣蟬髩池文沖州撞府春和景明村務女丹垩手蕩心箪食刀削疊和鬥極鬥弄繁鳥鳳皇于飛焚死佛迹複學古道熱腸桂觞黑楂楂花調宦途賄謝講錢講下酒甔髻丫絶世勞平烈貨門中人眀德謬妄鳥驚魚散旁孚盼接跑反蘋果籃子靜物畫譜像千叟宴青黛蛾七十二變拳夫人勸農柔睦孺慕神版深昧守藩望山跑死馬晚駕未竟無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