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陸渾的意思、陸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陸渾的解釋

古地名。也稱 瓜州 ,原指今 甘肅 敦煌 一帶。 春秋 時 秦 晉 二國使居于其地之“ 允 姓之 戎 ”遷居 伊川 ,以 陸渾 名之。 漢 置縣。 五代 廢。故城在今 河南省 嵩縣 東北。《史記·匈奴列傳》:“於是戎狄或居於 陸渾 ,東至於 衛 ,侵盜暴虐中國。”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一為‘陸邑’。” 司馬貞 索隱:“《春秋左氏》:‘ 秦 晉 遷 陸渾 之 戎 于 伊川 。’ 杜預 以為‘ 允 姓之 戎 居 陸渾 ,在 秦 晉 之間,二國誘而徙之 伊川 ,遂從 戎 號,今 陸渾縣 ’是也。”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 陸渾 桃花間,有湯沸如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陸渾(lù hú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中國古代的一支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後演變為重要的曆史地名。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起源

  1. 部族名稱

    指春秋時期活躍于中原的少數民族分支——陸渾之戎。該部族原居西北,後遷至伊河流域(今河南洛陽西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确記載:“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其名稱可能源于部族語言音譯,或與早期聚居地特征相關。

  2. 地理指代

    因陸渾戎定居而形成的地域名稱。漢代置陸渾縣,屬弘農郡,轄境約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部。《漢書·地理志》載:“弘農郡……縣十一:陸渾。” 其地北依熊耳山,南臨伊河,為軍事要沖。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關聯

  1. 民族融合

    陸渾戎遷入中原後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其地名沿用至唐代。唐代詩人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别業》 等作品印證了該地名的文化延續性。

  2. 地理遺存

    現代河南省嵩縣境内仍存陸渾水庫及陸渾村等地名,為古陸渾縣治的曆史孑遺。考古發現證實該區域有春秋至漢唐時期聚落遺址。

三、現代語義

當代漢語中,“陸渾”主要作為曆史地理名詞使用,常見于研究春秋民族史、洛陽地方史及古典文學注釋。其詞義穩定性得益于曆代史籍與文學作品的傳承,如《水經注·伊水》對陸渾故城的詳細描述。


參考文獻

  1.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
  3. 宋之問《宋之問集校注》,中華書局
  4. 《河南嵩縣陸渾故城考古調查報告》,《文物》期刊
  5. 郦道元《水經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陸渾”是一個曆史地理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解釋

“陸渾”原為古地名,早期指今甘肅敦煌一帶(屬瓜州),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将當地的“允姓之戎”族群遷至伊川(今河南境内),并以“陸渾”命名該地。漢代在此設陸渾縣,五代時廢除,故城位于今河南省嵩縣東北部。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與遷移
    陸渾戎原居西北,因春秋時期秦晉争霸被強制東遷至伊河流域,成為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陸渾國)。
  2. 建制變遷
    漢代正式設立陸渾縣,并設陸渾關;五代時期并入伊陽縣,地名逐漸消失。

三、地理位置

四、相關記載與影響

五、總結

“陸渾”既是地域名稱,也是少數民族的指代,體現了古代民族遷徙與中原文化的互動。其曆史脈絡清晰,從西北到中原的地理變遷,成為研究春秋民族史的重要線索。

别人正在浏覽...

奔徒逼截碧李鄙碎不顯蚩蚩者瘡巨釁深大顔鼎官短兵相接二毛分途甘餌革角歌樂怪嫌乖緻鼓彈軌物橫行直走花邊鬼頭化流黃茅白葦環杖諱過掍成講話金科玉律韭花居艱恺切郎不郎秀不秀連鋒梨眉艾發黾窟杪颠尼乾侬輩歉绌牆頭草千古恨绮構懾怯使羊将狼時陰守善踏碓攤場唐弓調笑令亭台樓閣同聲相應托铎外陰網戶萎約先策饷款媟嫚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