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也称 瓜州 ,原指今 甘肃 敦煌 一带。 春秋 时 秦 晋 二国使居于其地之“ 允 姓之 戎 ”迁居 伊川 ,以 陆浑 名之。 汉 置县。 五代 废。故城在今 河南省 嵩县 东北。《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戎狄或居於 陆浑 ,东至於 卫 ,侵盗暴虐中国。”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一为‘陆邑’。” 司马贞 索隐:“《春秋左氏》:‘ 秦 晋 迁 陆浑 之 戎 于 伊川 。’ 杜预 以为‘ 允 姓之 戎 居 陆浑 ,在 秦 晋 之间,二国诱而徙之 伊川 ,遂从 戎 号,今 陆浑县 ’是也。”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 陆浑 桃花间,有汤沸如烝。”
陆浑(lù hú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中国古代的一支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后演变为重要的历史地名。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部族名称
指春秋时期活跃于中原的少数民族分支——陆浑之戎。该部族原居西北,后迁至伊河流域(今河南洛阳西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确记载:“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其名称可能源于部族语言音译,或与早期聚居地特征相关。
地理指代
因陆浑戎定居而形成的地域名称。汉代置陆浑县,属弘农郡,辖境约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部。《汉书·地理志》载:“弘农郡……县十一:陆浑。” 其地北依熊耳山,南临伊河,为军事要冲。
民族融合
陆浑戎迁入中原后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地名沿用至唐代。唐代诗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等作品印证了该地名的文化延续性。
地理遗存
现代河南省嵩县境内仍存陆浑水库及陆浑村等地名,为古陆浑县治的历史孑遗。考古发现证实该区域有春秋至汉唐时期聚落遗址。
当代汉语中,“陆浑”主要作为历史地理名词使用,常见于研究春秋民族史、洛阳地方史及古典文学注释。其词义稳定性得益于历代史籍与文学作品的传承,如《水经注·伊水》对陆浑故城的详细描述。
参考文献
“陆浑”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陆浑”原为古地名,早期指今甘肃敦煌一带(属瓜州),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将当地的“允姓之戎”族群迁至伊川(今河南境内),并以“陆浑”命名该地。汉代在此设陆浑县,五代时废除,故城位于今河南省嵩县东北部。
“陆浑”既是地域名称,也是少数民族的指代,体现了古代民族迁徙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其历史脉络清晰,从西北到中原的地理变迁,成为研究春秋民族史的重要线索。
鲍肆背毁奔凑变侮布种层级柴荆长绳系日成冠吃癞碗篡叛大肠杆菌单行线得月较先斗鸡走狗短讯港府甘露浆告密高疎共侣菰菜孤雁出群河同水密胡掖将功补过交唱棘场结伴介立敬宠惊悮进军烬灭迥深集隼看笑话美元蔑蒙蛑贼镆耶南邻啮臂牛衣夜哭泡影气鼓鼔青篛笠穷奥入计上交食子送心探摸天陲铜兽符通语头朝下忘归无涉小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