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臚驩 ”。歌呼歡騰。《漢書·禮樂志》:“徧臚驩,騰天歌。” 顔師古 注:“臚,陳也;騰,升也。言陳其歡慶,令歌上升於天。”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九:“ 道光 辛丑八月,恭逢皇上六旬萬壽,率土臚歡,普天同慶。”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至國有大慶,中外臚歡。”
“胪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ú huān,主要用于描述集體歡騰、共同慶賀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衆人歌呼歡騰,表達熱烈的慶賀或喜悅之情,常用于形容盛大慶典、節日的氛圍。
詞源與古籍引用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可參考“歡騰”“普天同慶”,反義詞如“哀恸”。需注意該詞較古雅,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
《胪歡》是一個成語,意為尊貴的人物招待賓客或群衆慶賀時的歡迎儀式,也指招待賓客的酒宴。
《胪歡》這個詞的部首是“月”,總共有9個筆畫。
《胪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胪是官職名,古時官職中的胪官負責接待和招待賓客,而歡是指慶祝和歡迎,因此兩個詞合在一起,表示貴族或官員的盛大歡迎儀式。
《胪歡》是《胪歡》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有所變化。但是,《胪歡》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仍然是“胪歡”兩字。
1. 宴會上,主人擺設了精美的酒席,為賓客們舉行了隆重的胪歡。
2. 這個國家元首的來訪受到了熱烈的胪歡,全國人民都為他歡呼。
1. 胪官:古代官職名稱,負責接待和招待賓客。
2. 胪施:宴飨;宴請。
3. 歡慶:歡樂慶祝。
4. 歡迎:熱情接待和歡呼。
1. 盛宴:隆重而盛大的宴會。
2. 宴會:為招待賓客舉行的宴請。
3. 歡慶:慶祝和歡樂。
孤單、冷落。表示沒有受到任何歡迎和招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