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問風俗。《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玄 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及此扶行而問俗,幾成屍素以具官。” 清 黃景仁 《荻港舟次》詩:“疇昔五馬來 江 東,停麾問俗何雍雍。”
"問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èn sú,主要含義如下:
探詢、了解風俗習慣
指主動詢問或考察某地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和社會狀況。這通常是初到一個陌生地方時,為了適應當地環境、避免觸犯禁忌或更好地融入而采取的行為。其核心在于通過詢問來獲知當地的習俗和規矩。
例如: 官員到任地方,常需“問俗”以了解民情;旅行者初至異地,也會“問俗”以避免文化沖突。
引申為體察民情
在古代文獻或較正式的語境中,“問俗”常被賦予更深層的含義,指統治者、官員或關心社會的人士深入民間,調查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疾苦和社會風氣。這體現了對民生和基層社會的關注。
例如: “為政者當問俗以知民瘼。”
出處與典故:
“問俗”一詞的用法可追溯至古代典籍。最著名的出處是《禮記·曲禮上》:
“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這句話強調了進入新環境時,了解并尊重當地禁令、風俗和避諱的重要性,“問俗”是其中關鍵的一環。此典故深刻影響了後世對該詞的理解和使用(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
“問俗”指通過詢問或考察來了解特定地域或群體的風俗習慣、社會狀況,旨在增進理解、促進溝通、避免冒犯,或用于體察民情。它體現了對文化差異的尊重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其核心精神源自儒家經典《禮記》的訓示。
參見:
“問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問俗”指訪問或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強調通過主動詢問來探究社會風尚、人情世态。這一行為體現了對異域文化的尊重與生活智慧的積累。
與“入國問俗”成語關聯,後者強調進入新環境時主動了解習俗的重要性。此外,“俗”字本身指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如“風俗”“習俗”),進一步佐證“問俗”的文化内涵。
通過綜合典籍、詞典及文學用例,可見“問俗”既是具體行為,也蘊含尊重差異、融入環境的深層智慧。
按班傲睨一世背地裡杯桊表異逼陡炳彪不識相慘舒噆味冊匣刬舊謀新充飽沖飇醇樸從奴刀砺道賺調烹敦行度夏繁辭放懈龜冷搘床古楂黑書篕棪候視滑動軸承彙次恢發諱疾忌醫繪聲繪影集辭嗟悼九丑倦緻考考爛缦陵邑柳隄鸾姿鳳态泥濘盤計清廟羣萃熱官三步見方述事淑行抒意算卦台鐘通風機微不足錄文言文顯擺憲車現代派仙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