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問俗的意思、問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問俗的解釋

訪問風俗。《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玄 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及此扶行而問俗,幾成屍素以具官。” 清 黃景仁 《荻港舟次》詩:“疇昔五馬來 江 東,停麾問俗何雍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問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問俗”指訪問或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強調通過主動詢問來探究社會風尚、人情世态。這一行為體現了對異域文化的尊重與生活智慧的積累。

二、出處與典故

  1. 經典出處
    源自《禮記·曲禮上》:“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玄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意為進入新地域需先了解禁忌與習俗。
  2. 文學引用
    如清代黃景仁《荻港舟次》詩:“疇昔五馬來江東,停麾問俗何雍雍。” 展現古代官員到任後體察民情的場景。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與“入國問俗”成語關聯,後者強調進入新環境時主動了解習俗的重要性。此外,“俗”字本身指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如“風俗”“習俗”),進一步佐證“問俗”的文化内涵。

通過綜合典籍、詞典及文學用例,可見“問俗”既是具體行為,也蘊含尊重差異、融入環境的深層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問俗的意思

問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詢問世俗,即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習俗和思想狀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問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白”,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問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豫州記》中,原文為“會稽王仁才,鹹有訓俗,故稱'問俗'。”意指會稽王仁才非常注重教化百姓,因此被人們稱為問俗。

繁體

問俗的繁體字為「問俗」,發音和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問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漢石中可以看到類似「問俗」、「問塑」等不同寫法,但都指代了類似的意義。

例句

1. 他特别喜歡走訪鄉村,問俗探尋百姓的生活方式。
2. 真正的領導者應當深入基層,問俗民情。
3. 這部紀錄片以問俗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組詞

問道、問罪、問心、問安、問候。

近義詞

探究社情民意、探尋民風民俗、了解百姓生活習性。

反義詞

懶散、漠視、脫離群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