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制,方四尺,設六色六玉。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會盟或天子祭祀時所置。《儀禮·觐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鄭玄 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賈公彥 疏:“謂合木為上下四方,故名方;此則神明之象,故名明。此 鄭 解得名方明神之義也。” 胡培翚 正義:“方明,以方四尺之木為之,上下四方,共有六面。設六色者,每面各設一色,以象其神。設六玉者,每面各設一玉,以為之飾。”《漢書·律曆志下》:“ 商 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 成湯 既沒, 太甲 元年,使 伊尹 作《伊訓》。’《伊訓》篇曰:‘惟 太甲 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 伊尹 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言雖有 成湯 、 太丁 、 外丙 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歲也。”
(2).傳說中人名。
“方明”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其核心含義均與古代禮制或文化相關:
形制與象征
方明是木制正方體,邊長四尺,象征上下四方神明(即天地六合)。其六面分别塗有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深藍)、下黃,并裝飾六種玉器: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用途與背景
主要用于諸侯朝見天子、會盟或天子祭祀的場合,作為神明降臨的象征物。《儀禮·觐禮》記載,諸侯觐見時需築壇,并将方明置于壇上,以示對神明的敬畏。
傳說人物
部分文獻提及“方明”為古代傳說人物,但具體事迹不詳。
現代人物
當代著名播音員崔明德(藝名方明),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部主任,但此釋義與詞語本身的古義無關,屬于特定領域的人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