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漏奪的意思、漏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漏奪的解釋

漏脫。《後漢書·黨锢傳·李膺》:“本謂 膺 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 唐 戴叔倫 《敬酬陸山人》詩之一:“當時漏奪無人問,出宰 東陽 笑殺君。”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況太守》:“譜傳皆有漏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漏奪(lòu du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學術含義的詞彙,主要用于文獻學、校勘學領域,指文字在傳抄、刊刻過程中發生的遺漏和脫漏現象。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1. 釋義與字源

    “漏”本義指液體從孔隙中滲出,引申為“遺漏、缺失”;“奪”在此處通“脫”,意為“脫落、失去”。二字組合,“漏奪”特指文本中字、詞、句或段落因疏忽、損壞等原因而缺失的情況。它強調的是一種非故意的文本缺損(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2. 古籍出處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校勘中常見。例如清代學者在校勘古籍時,常指出某版本“某處漏奪幾字”,意指該版本與其他版本或原始文獻相比,缺失了若幹文字。它常與“訛”(錯誤)、“衍”(多出)、“倒”(颠倒)等術語并列,共同描述文本流傳中的錯誤類型(參考來源:《康熙字典》及古籍校勘記)。

  3. 與近義詞的辨析

    • “脫漏”/“脫文”:與“漏奪”意義最為接近,常可互換使用,均指文字缺失。
    • “訛奪”:指文字既有錯誤(訛)又有缺失(奪),涵蓋範圍更廣。
    • “阙文”:指有意識地空缺文字(如避諱)或已知缺失但無法補足的文字,主觀性或結果性更強。“漏奪”則更側重描述發生缺失的過程或客觀存在的缺失狀态(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釋義)。
  4. 現代應用與重要性

    在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及語言研究中,“漏奪”現象仍是需要重點核查和修正的問題。準确識别和補正漏奪文字,對于恢複文獻原貌、理解文意、進行學術研究具有基礎性意義,是保證文本準确性和學術嚴謹性的關鍵環節(參考來源:文獻學通論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漏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du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解釋
    該詞主要指“漏脫、遺漏”,即因疏忽或意外導緻事物缺失或被遺漏。部分資料也提到其含有“失去、喪失” 的引申義,強調因外界因素或自身疏漏造成的損失。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構成

    • “漏”:原指液體或事物從縫隙中流失,引申為遺漏、疏忽;
    • “奪”:本義為搶奪,此處可理解為“被強行剝奪”或“意外失去”。
      兩字組合後,既包含被動失去(如漏脫名籍),也包含主動疏漏(如記錄遺漏)。
  2. 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 《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記載:“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指因疏漏導緻名冊缺失);
    • 唐代戴叔倫詩句:“當時漏奪無人問”,描述因疏忽而未受關注的境遇。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唐代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乘八桂百煉刀别院鼻雷車檐侈鬥傳行垂情觕弊道山點額地禁耳屏方弘發症蜂迷蝶戀刮抉貫耳閨字過吹過鬥海右黑蜧黃豆芽晦雺忽隱忽現僭縱潔悄介氏進展忌妻局圖聚議朗朗脆脆樂而忘憂厲饬臨濟宗鸾步輪蓋梅妃鳴冤逆牲棄忽秦不收魏不管請春客全軍覆沒臞儒鋭敏繩一戒百守文霜稻恕直送梅速鬥所得稅委結微門五孝仙人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