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漏夺的意思、漏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漏夺的解释

漏脱。《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本谓 膺 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 唐 戴叔伦 《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当时漏夺无人问,出宰 东阳 笑杀君。”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况太守》:“谱传皆有漏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漏夺(lòu du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学术含义的词汇,主要用于文献学、校勘学领域,指文字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发生的遗漏和脱漏现象。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1. 释义与字源

    “漏”本义指液体从孔隙中渗出,引申为“遗漏、缺失”;“夺”在此处通“脱”,意为“脱落、失去”。二字组合,“漏夺”特指文本中字、词、句或段落因疏忽、损坏等原因而缺失的情况。它强调的是一种非故意的文本缺损(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古籍出处与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校勘中常见。例如清代学者在校勘古籍时,常指出某版本“某处漏夺几字”,意指该版本与其他版本或原始文献相比,缺失了若干文字。它常与“讹”(错误)、“衍”(多出)、“倒”(颠倒)等术语并列,共同描述文本流传中的错误类型(参考来源:《康熙字典》及古籍校勘记)。

  3. 与近义词的辨析

    • “脱漏”/“脱文”:与“漏夺”意义最为接近,常可互换使用,均指文字缺失。
    • “讹夺”:指文字既有错误(讹)又有缺失(夺),涵盖范围更广。
    • “阙文”:指有意识地空缺文字(如避讳)或已知缺失但无法补足的文字,主观性或结果性更强。“漏夺”则更侧重描述发生缺失的过程或客观存在的缺失状态(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释义)。
  4. 现代应用与重要性

    在古籍整理、出版、数字化及语言研究中,“漏夺”现象仍是需要重点核查和修正的问题。准确识别和补正漏夺文字,对于恢复文献原貌、理解文意、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是保证文本准确性和学术严谨性的关键环节(参考来源:文献学通论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漏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òu duó,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解释
    该词主要指“漏脱、遗漏”,即因疏忽或意外导致事物缺失或被遗漏。部分资料也提到其含有“失去、丧失” 的引申义,强调因外界因素或自身疏漏造成的损失。

二、详细解析

  1. 词源与构成

    • “漏”:原指液体或事物从缝隙中流失,引申为遗漏、疏忽;
    • “夺”:本义为抢夺,此处可理解为“被强行剥夺”或“意外失去”。
      两字组合后,既包含被动失去(如漏脱名籍),也包含主动疏漏(如记录遗漏)。
  2. 历史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记载:“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指因疏漏导致名册缺失);
    • 唐代戴叔伦诗句:“当时漏夺无人问”,描述因疏忽而未受关注的境遇。

三、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或唐代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鞭耻标拔禀气伯牙琴残僇檮树逴跞麤蠢粗莽大酒登台凋兵顿跌帆船封殖告变给假关柝号兵黑氯土宏侈黄竹溷器馄饨火鼠布绞刀燋折鸡蛋里找骨头解手刀计划经济踦屦嚍嚍开水犀康瓠蜡蜜老婆慢火陪审制丕乃钱品青龙戚属润致扇舆生死永别身故诗愁霜素庶府肆侈驷马高车特秉听风就是雨退辞土龙沐猴拓边脱唇未成年人萧折鱼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