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 戴淵 少時,遊俠不治行檢,嘗在 江 淮 間攻掠商旅。 陸機 赴假還 洛 ,輜重甚盛, 淵 使少年掠刼。 淵 在岸上,據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淵 既神姿峯穎,雖處鄙事,神氣猶異。 機 於船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復作刼邪。’ 淵 便泣涕,投劒歸 機 ,辭厲非常。 機 彌重之,定交。”後用為悔過自新之典。 明 張景 《飛丸記·權門狼狽》:“從今去卻 戴淵 劍,且學忠良翊聖朝。”
“戴淵劍”是一個源自《世說新語》的典故,其核心含義與“悔過自新”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故事背景
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戴淵年輕時曾為遊俠,行為不羁,常在江淮一帶劫掠商旅。陸機在返鄉途中遇其劫船,見戴淵雖行惡事卻氣度不凡,便勸誡道:“卿才如此,亦複作劫邪?”戴淵聽後幡然悔悟,投劍歸順,與陸機結為至交。
引申義與象征
該典故以“戴淵劍”比喻改邪歸正、棄暗投明的行為,強調即使曾犯過錯,隻要真心悔改仍可重獲新生。後世文學作品中常借此表達對浪子回頭的贊許,如明代張景《飛丸記》中“從今去卻戴淵劍,且學忠良翊聖朝”。
語言與注音
詞條拼音為dài yuān jiàn,注音符號為ㄉㄞˋ ㄩㄢ ㄐㄧㄢˋ。
總結來看,“戴淵劍”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故事,更被提煉為文化符號,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覺醒與自我修正的價值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