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撫養。《周書·蕭詧傳》:“世亂可以圖霸功,遂克己勵節,樹恩於百姓,務修刑政,志存綏養。”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實恐非朝廷綏養窮困之意。”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慈童》:“﹝司空 王暢 等﹞并汲飲此水,以自綏養。”
"綏養"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安撫、安定等方式進行撫育或治理。依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綏"本義為古代車上的繩索,引申為安定、安撫,《說文解字》釋為"安也"。例如《詩經·周南》有"福祿綏之"的用法。"養"則指撫育、培養,《玉篇》解釋為"育也,畜也,長也"。
二、組合詞義 二字組合後,"綏養"強調在安定環境中實施撫育或治理。《後漢書·馬援傳》中"綏養吏士"即指安撫培育将士,清代文獻《平定準噶爾方略》記載"綏養蒙古部落",均體現對群體或地域的安撫性管理。
三、使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政策表述,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學術論著對古代治理策略的描述。其核心語義包含兩個層面:通過安定手段實現培育目标,強調治理過程的溫和性與持續性。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綏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安定撫養”,多用于描述通過安撫、治理等手段使百姓或群體獲得穩定與發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分析古代社會治理理念時仍具參考價值。其内涵強調“安定”與“撫育”的雙重性,體現了傳統政治文化中“以民為本”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周書》、蘇轼文集等原始資料。
百率白災爆米花髌骨庳矢不自滿假財覽串花船員鋤治砥才動畫片鬥牌遁秦風雅頌豐雍逢遇伏地扣子浮浪人蝮虵工地鳏寡茕獨黑光華淨健婦将李代桃江靡謹閑殼物贶遺連葉寮檐零畸陋圃鹿裘馬牛襟裾柰苑尼龍襪旁趨漂潑戗金峭寒請郡秦橋七祖惹是生非榮譽軍人桑穑時辰牌瘦刮刮疏澹説通漱盂訟鹿碎雜傥恍透背烏衣子弟瞎抓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