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頌和論兩種文體的并稱。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又舊例:試雜文者,一詩一賦,或兼試頌論,而題目多為隱僻。”
《漢語大詞典》對"頌論"一詞的解釋包含兩個核心語義層:
一、古典語境中的本義 "頌"字從頁公聲,《說文解字》訓為"貌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容儀"與"稱頌"雙重含義。在《莊子·天道》"頌論形名,明先也"的用例中,該詞特指對禮制規範的論述,其構詞法屬于"頌"(禮儀頌贊)與"論"(系統論述)的并列結構,多用于古代禮學文獻。
二、現代語義演變 經《辭源》考訂,該詞在漢唐注疏體系中漸趨專指對典章制度的贊美性闡釋,如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多次使用"頌論"指代對周禮的系統解說。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釋義拓展為包含兩個維度:既指對典範事物的稱頌性評價,也指帶有儀禮性質的學術論述。
三、語義辨析要點 需注意與"頌贊"的差異:"頌論"強調系統性論述而非單純贊美,其使用場景多限于典章制度、學術思想的評價場域。王力《古代漢語》特别指出,該詞在明清文獻中常與"考據"對舉,構成傳統學術方法論的重要概念。
“頌論”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作為成語(贊美類表達)
二、作為文體并稱(文學體裁)
補充說明:兩種解釋的差異可能源于語義演變。現代語境中,“頌論”作為成語的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
版本記錄拔意冰湖蔔師撤保瞠乎其後春院丹筆凋廢頂冕斷金零粉負衡荷花滑不唧溜畫粥虎生生監測漿家劍花澗隈交鳴竟世極天巨制克複快論漻泬理色羅唣慢火馬祖迷蝶鳴咤惱心忸怩旁邑撲哧蒲類海岐出切問近思忍苛人品任甚麼人性戎菽肉林入地繕造食椹泰勒填壓嬥歌苕荛位任文榱文德班悟悔顯佑攜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