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定的規律。 漢 賈誼 《鵩鳥賦》:“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2).猶言正,正是。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常則待鷄鳴宮禁啟,簇捧着龍繞聖顔開。”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則要守法奉公理庶民,屏邪除佞進忠良。”
常則是漢語中表示固定規律或通行準則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普遍遵循的規則與規範。根據權威辭書解釋,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常則”指長期形成的固定法則或标準。《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常規,通常的規則”,強調其穩定性與普遍適用性。例如《荀子·天論》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此處“常”即指自然運行的恒常法則。
詞源考據
“常”本義為下身穿的衣裙(《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恒久、常規”;“則”原指刻鑄法律條文的鼎(《爾雅》),後指規範準則。二字合成後,最早見于《莊子·天運》“四時疊起,萬物循常則”,體現事物運行的規律性。
語義分層
與“常規”“定則”相比,“常則”更具書面性與哲學深度。《古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出,“常則”多用于描述宏觀規律,而“常規”側重日常慣例。
引用來源:
“常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一定的規律或規則
指事物發展中固定的、普遍的準則。例如:
表示“正是”
在元曲中常作為強調詞,相當于“正是”。例如:
“常則是”是副詞短語,意為“經常是、總是”,常見于元曲,例如:
“常則”既可指客觀規律,也可在特定語境下表達強調語氣。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拜獻背溜筆精長征初發芙蓉湊手不及叮泠貳府二獸遌顔防喪費言風涼鳳友鸾諧膏粱纨袴工房鬼妻姑娘兒河清卒谼谷鴻曆叫嘷幾般結聚介狹掬抛量沙離局靈糧離觞每日電訊報美中不足鳴廉凝鍊農科院濃抹泡頭釘前日驅殿渠率群居瑞腦盛多聖谕身勢學順適擡舉通惑桐子脫滑亡弗枉口诳舌王載巍然緼褐文武之道無處崄阨枭心鶴貌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