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劾的意思、纠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劾的解释

亦作“糺劾”。举发弹劾。《晋书·周处传》:“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糺劾之。”《宋书·刘康祖传》:“前后屡被纠劾, 太祖 以勋臣子,每原贷之。”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违是令者,执政官委御史臺弹奏,尚书已下,听长官糺劾以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及监察色彩的复合词,主要含义指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并予以弹劾。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结构与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检举弹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指对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调查、揭露并提出控告,要求予以惩处。

    例: “御史职责之一即为纠劾百官,肃正纲纪。”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23页。


二、词源与结构解析

  1. “纠”的本义

    “纠”原指缠绕(如“纠结”),引申为督察、矫正(如“纠察”“纠正”),强调对错误行为的约束与整顿。

    来源: 《说文解字注》:“纠,绳三合也。引申为纠举。”

  2. “劾”的本义

    “劾”指审判罪状、揭发罪行(如“弹劾”),特指向上级或权威机构举报告发。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劾,判罪;检举揭发。”

  3. 复合词含义

    二字组合后,“纠劾”聚焦于对官吏的监督与问责,属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术语,现代亦用于司法、行政监督语境。


三、用法与特征

  1. 主体与对象

    • 主体: 多指监察机构(如古代御史台、现代纪检部门)或负有监督职责者。
    • 对象: 特指公职人员,尤其是职务违法行为。
  2. 法律与程序性

    强调依规调查并正式提出控告,非一般批评。

    例: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掌纠劾百僚,肃正朝仪。”

  3. 现代延伸

    当代用法仍保留司法、纪律审查场景,如:“监察机关依法纠劾职务犯罪。”

    来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695页。


引用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说文解字注》,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1998年。
  4. 《汉书·百官公卿表》,班固(汉)。
  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网络扩展解释

“纠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纠劾”指举发弹劾,即对官员的过失或罪行进行检举揭发。该词由“纠”(纠正、督察)和“劾”(揭发罪状)组合而成,强调通过监察手段揭露问题。

二、字形与结构

三、历史用法

古代文献中,“纠劾”多用于描述监察官员的职责:

  1. 《晋书·周处传》提到“凡所纠劾,不避宠戚”,强调不畏权贵。
  2. 《颜氏家训》记载“尚书郎乘马,则糺劾之”,反映对官员行为的严格监督。
  3.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和珅权势鼎盛时“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凸显其政治敏感性。

四、应用示例

五、总结

“纠劾”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核心职能,体现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其词义融合了“纠正错误”与“检举罪责”,常见于史书和典章制度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晋书》《宋书》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昌霸彊不知痛痒步驺嶒峨禅河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传签大毛公儋石之储调防逗晩椴杨笃老二尺半发觉讽纠负博丐贷甘奇国计民生毫曹皓髯横眉立目呼吸之间降贬尖言尖语浕涢君卿唇舌亏心事悃质僚庶丽柔六贽离俞龙卧面面厮觑面然大士年关漂薄贫腐气决倾柯乞婆屈士说死索微桃李源天师道退兵推诚置腹晩晌吴画笑迷迷消却小手小脚小腿下意西河大鼓信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