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德的意思、九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德的解释

(1).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 曰:‘何?’ 皐陶 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孔 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旧唐书·杨绾传》:“宽柔敬恭,协於九德;文行忠信,弘於四教。” 清 颜元 《存性编·明明德》:“九德乃吾性成就。”

(2).称具有九德的人。《后汉书·杨震传》:“方今九德未事,嬖倖充庭。”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夫贵贱之宜,只论才德,大贤受大位,小贤受小位,故九德为帝,三德有家。”

(3).九功之德。《国语·周语下》:“夫六,中之色也,故名曰黄鐘,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韦昭 注:“九德,九功之德。”参见“ 九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德”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出的道德概念体系,其具体内涵因文献来源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角度分述:

一、《尚书·皋陶谟》之九德 《尚书》记载皋陶提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项品德分别对应宽厚与庄重、温和与独立、谦逊与恭敬、治事与谨慎、灵活与坚毅、正直与温和、简约与廉洁、刚强与笃实、勇敢与道义的平衡关系,体现儒家倡导的中庸思想(来源:《尚书译注》,中华书局)。

二、《逸周书·常训》之九德 《逸周书》记载:“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此版本强调人际交往与治国理政的实践准则,如忠诚、守信、敬慎等,侧重品德在政治伦理中的应用(来源:《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汉书·地理志》引申义 汉代文献将“九德”引申为地域文化特质的概括,如称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借“九德”代指地方民风与物产(来源:《汉书》,中华书局)。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代称九种美德”,指出其具体内容“随文而异”,但核心均指向“君子修身立世的标准”,属于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凝练表达(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描述贤人应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的统称,具体内容因不同典籍记载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解释:

一、《尚书·皋陶谟》中的九德

这是最早的九德定义,包括:宽而栗(宽厚庄重)、柔而立(温和有主见)、愿而恭(谦逊严谨)、乱而敬(处事公正且恭敬)、扰而毅(耐心果断)、直而温(正直不傲慢)、简而廉(简明廉洁)、刚而塞(刚强不鲁莽)、强而义(强大且合乎道义)。

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九德

记载为:度(内心有法度)、莫(德行端正)、明(明察四方)、类(无私施惠)、长(诲人不倦)、君(赏罚分明)、顺(慈和服众)、比(择善而从)、文(经天纬地之才)。

三、《逸周书·常训》的九德

以简化的单字概括: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四、其他补充解释

部分文献还提到九德与古琴审美的关联,如“奇、古、透、静”等九种音色标准(见),但这类说法多属引申应用,非原始伦理概念。

五、现代应用

如今“九德”常被用于企业文化,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如、9所述)。不同典籍的差异反映了古代思想体系对理想人格的多维度诠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坳泓白鮝褊短标彻表臣摽梅之年并蒂芙蓉笔札播音室颤巍巍超走吹镑懵诈刁天决地叠掌窦家妻都踊飞金風電愤叹膏粱沟壑广巨馆室涵潴圜抱浣花觟阳会市交卷绩效鍊师礼图榴花六相六义龙銮吕公蔓草媒媪浓福迫时千里马峭洁情胆去得榷课日宇鋭厉砂囊善权身单力薄生搏神主牌台槐贴米绨纨吴盐物证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