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案的意思、纠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案的解释

亦作“ 纠按 ”。弹劾审察。《后汉书·侯霸传》:“﹝ 侯霸 ﹞再迁为执法刺姦,纠案埶位者,无所疑惮。”《后汉书·蔡茂传》:“时 阴氏 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 茂 輒纠案,无所迴避。”《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案”的汉语词典释义

“纠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举发、查核罪行并进行审理或处理,强调对不法行为的揭露与追究。具体释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层面理解:

  1. 字义分解:

    • 纠(jiū): 本义为缠绕,引申为督察、检举、矫正。如《周礼·天官·大宰》有“以纠万民”之职。
    • 案(àn): 本义为木制的托盘,引申为考查、查办、审理。如官府文书称“案卷”,审理案件称“断案”。
    • 因此,“纠”与“案”结合,意为通过检举揭发来查办(罪行)。
  2. 合成释义:

    • 举发并查办罪行。 指对违法或失职行为进行揭发、调查和审理的过程。这是“纠案”最核心、最常见的含义。
    • 弹劾审理。 特指古代监察官员对官吏的过失或罪行进行检举和审查。例如,《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御史有“纠案百僚”之责。
    • 查核处理。 在更广义上,也可指对事务、问题进行核查与处置。

古籍例证:

现代延伸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纠案”一词已非常罕见,其含义多被“检举”、“查处”、“查办”、“审理”、“弹劾”等更常用的词语所替代。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法制史、官制史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

“纠案”是一个具有司法和监察色彩的文言词汇,核心意义在于揭露、查证并处理(罪行或过失),尤其指古代对官吏不法行为的检举与审理。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司法制度和监察体系背景。

参考来源:

  1. 《后汉书·蔡邕传》 (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唐律疏议·名例》 (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唐律疏议》)
  3. 《新唐书·李峤传》 (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
  4. 《宋史·职官志四》 (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网络扩展解释

“纠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纠案”由“纠”(纠正、督察)和“案”(案件、审查)组成,核心含义为弹劾审察或纠正错误。在古籍中常写作“纠按”,两者通用。

二、详细解释

  1. 弹劾与监察
    指对权贵或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和弹劾。例如《后汉书·侯霸传》记载:“纠案埶位者,无所疑惮”,意为对有权势者进行无畏的审查。

  2. 案件处理与纠正
    亦可引申为对一般案件的调查和错误行为的纠正,如《资治通鉴》提到“纠按守宰之贪者”,即审查贪腐官员。

三、使用场景

四、例句参考

“东省诸道府州县官员……所有民刑纠案乃及地方治安、赈恤灾民、河防漕运诸事,凡差使在职,勿以省垣人事有所更张有所轻慢。”
(此例展示了“纠案”在公文中的实际应用,强调对各类事务的审查职责。)

五、补充说明

该词无特定故事起源,但在《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高频出现,体现其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需注意其与现代“纠错”“审查”等词的语义关联及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熬月子白丁香倍反便马别场花常流趁贴处士星村笛带携点指画字雕歼发还伐取风和日暄官钞广略规警恨命曷苏馆后蜀花柳丛花缦圜视互利佳绝讲树精胆井桁镜象浸泡金丝锦绣江山卷折啃骨头口渴丽草裂唇灵珠门宾蟠蛇鬅松勤事欺上瞒下群分类聚羣行曲术柔态软古囊囊三钱之府商决赦释四脚梭肚投隙徒流驝驼瀇洋仙鹤草小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