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住;记载。纪,通“ 记 ”。 汉 王充 《论衡·正说》:“传文纪识恐忘。”《后汉书·郎顗传》:“时卒有暴风, 宗 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候,果如其言。”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纪识本末,标目裁篇,后之纪传,悉源乎此。”
"纪识"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古籍用例进行解释:
"纪"的本义
指记载、年岁或法度。《说文解字》释为"别丝也",引申为整理、记录。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纪纲之仆",注曰"纪,理也"。
"识"的本义
含记住、标志之意。《说文解字》:"识,常也。一曰知也",如《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复合词"纪识"
取"纪"的记录义与"识"的认知义,核心含义为"记录并标记事物以备查考",强调系统性记载与辨识功能。
例:《新唐书·文艺传》载"纪识泉石",指对山水景物作标记性记录。
唐代文献
柳宗元《零陵三亭记》:"观游者,纪识亭之功",此处指记录亭台建造始末。
来源: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注》卷二十七
宋代笔记
《梦溪笔谈·辩证一》:"古人纪识草木,必辨其形色",强调对植物的系统性辨识记录。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梦溪笔谈校证》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被"标记""记载""辨识"等词替代,仅见于仿古文本或学术著作。如需表达类似含义,推荐使用:
说明:因"纪识"属罕用词,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均未单列词条,释义综合自古代文献用例及汉字构词法分析。建议优先使用现代规范词汇以确保表达清晰性。
“纪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纪识”意为记住、记载,其中“纪”是通假字,通“记”。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表示对事件、时间的记录或记忆。
“纪”在此处不读作jǐ(如“纪律”),而读jì,与“记”通用。这种用法常见于古代典籍,如《后汉书》中“记识时日”即用“记”表达记录之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古语。需注意与心理学名词“识记”(指记忆的认知过程)区分,后者是“识”在前、“纪”在后的倒序词。
“纪”作为通假字时,还用于“纪年”“纪传体”等词汇中,均与记录功能相关。若需表达现代意义上的“记忆”,建议使用“记录”“记忆”等常用词。
八卦炉白兰奔蹙卞泣哺坊不文捶鈎黜羡遗华寸刃代言怠纵丹麾淡然处之盗儒打嘴仗爹爹订单范铜服务告贷无门国利后盾怀顾慌脚鸡划样尖团音见义敢爲徼乱进书金蜼彝剧作家良谨临长搂搜落墨闾姝亩积暮世那会儿难行喷气发动机纰缦乾图琼户区区之众三衙家圣珓神注霜讯田穑亭堠头朝下土中人渭川五斗米五加皮鲜车鲜腆线装书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