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譴”。貶谪流放。 唐 王昌齡 《送任五之桂林》詩:“羇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羁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由“羁”(束縛、寄居)和“譴”(責備、降職)組合而成,意為因罪被貶谪并流放他鄉,包含被束縛與遠離故土的雙重含義。例如唐代王昌齡詩句“羇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即描述被貶流放的境遇。
異體與出處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賞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谪、流放的内涵。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詞背景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全唐詩》或唐代貶官制度研究文獻。
羁譴(jī qiǎn)是一個詞語,由“羁”和“譴”兩個字組合而成。以下是有關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羁”的部首是“羊”,它由三個筆畫組成;“譴”的部首是“讠”,它由三個筆畫組成。
“羁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羁”的意思是用來束縛牲畜的繩子,引申為被束縛、被限制的意思;“譴”的意思是責備、譴責。因此,“羁譴”的意思是被責備、被限制的意思。
“羁譴”的繁體字是「羈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羁譴」的寫法略有不同,「羁」的古寫形式為「羇」,「譴」的古寫形式為「譴」。
1. 他因為犯錯誤而受到了羁譴。
2. 社會對于違法行為應該給予嚴厲的羁譴。
組詞:羁絆、羁系、譴責、譴責。
近義詞:責備、限制。
反義詞:贊揚、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