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謂龍升天時所憑依的短小樹木。 漢 王充 《論衡·龍虛》:“短書言‘龍無尺木,無以升天。’又曰‘升天’,又言‘尺木’,謂龍從木中升天也。”《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當與卿共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策 問 慈 曰:‘……﹝卿﹞天下智士也,但所託未得其人。射鈎斬袪,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出教曰:‘龍欲騰翥,先階尺木者也。’” 唐 劉禹錫 《薛公神道碑》:“文館入仕,幽龍未光,尺木為階,啾然欲翔。”或謂“尺木”是龍頭上如博山形之物。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鱗介篇》:“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2).比喻登仕的憑借。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蘇參政簡 登科時, 宋尚書 白 為南省主文;後七年, 宋 為翰林學士承旨,而 蘇 相繼入院,同為學士。 宋 嘗贈詩雲:‘昔日曾為尺木階,今朝真是青雲友。’”
"尺木"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釋義,現結合權威辭書及文獻考據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尺木"字面指長度為古代一尺的木材。《漢語大詞典》釋為"一尺之木",強調其作為度量單位的物理屬性。例如《淮南子·泰族訓》載:"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秤丈量,徑而寡失;铢寸而度,至丈必差。"此處"尺木"即作為丈量基準。
二、文化引申義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龍無尺木,不能升天",此說源于漢代谶緯學說,将"尺木"解釋為龍角上的凸起物,視為龍飛升的靈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沿襲此說:"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三、文獻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尺木”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關于“尺木”的争議: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典籍及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酉陽雜俎》等原始文獻。
避路博浪鼓城市群秤铊雖小壓千斤出途翠襟丹志丁字庫東鄉二丘發生辰風戒脯肉枎栘櫜鞬耕父公議兒冠倫還請杭西歡待胡非箭子蛟螈夾裙機坊禁久侰澀九蘭九天女空腔涼菲廉正鐐子劣别龍德拘媚承偭背秘妙木柈鬧天宮年飯袅繞破耗慶仰棄權冗剩軟怯山家宗膻臊聲詩束竹聳懾太昊太乙宮攤館天居枉費工夫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