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祲象的意思、祲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祲象的解釋

謂日邊雲氣之色所顯示的吉兇迹象。《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象。” 賈公彥 疏:“物,色也。此五色之雲以辨吉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祲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用于古代天文、占卜領域,指預示災禍或不祥的天象征兆。其釋義可從字源、古籍記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祲(jìn)

    本義指陰陽二氣相侵形成的妖氛或災禍之氣。《說文解字》釋為“精氣感祥”,後特指兇兆之氣。

    來源:《說文解字·示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指天象、征兆。《周易》以“在天成象”表述自然顯現的征候,引申為可觀測的吉兇預兆。

    來源:《周易·系辭上》(十三經注疏本)。

二、詞義合成

“祲象”即由兇氣顯現的天象,特指日食、彗星、赤雲等被視為不祥的自然現象。如《周禮》記載保章氏職責為“觀祲象,辨吉兇”。

來源:《周禮·春官·保章氏》(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三、古籍用例

  1.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吾見赤黑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杜預注:“祲,妖氛也”,印證祲象與喪亂之兆的關聯。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整理本)。

  2. 《漢書·天文志》将“祲象”歸為“陰陽之精”,認為其“本在地,而上發于天”,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來源:《漢書·卷二十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文化意涵

祲象在古代政治中具有警示作用,史書常以其出現記錄君王修德或災異事件,如《新唐書》載“祲象見而太宗減膳”。其概念深刻反映了傳統“天譴論”哲學觀。

來源:《新唐書·五行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權威參考文獻實體書: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
  3.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4.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
  5. 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祲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通過自然現象(尤其是雲氣)占卜吉兇的迹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詞源與出處


3.字義分解


4.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占卜術語或《周禮》相關内容,可參考、3、6中的典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半宵虣亂變食冰炭不投渤渤猜愎憯悴綽趣打甕墩盆跌家打事東差西誤短秤對銷豐顔否鬲甘瞑耕寮公共交通規害孤身隻影行夥鶴發雞皮和服橫眉和潤鴻畧黃串餅積害禁發沮擾科訂虧盈老更樂事勸功凜氣龍圖閣馬翻人仰面從腹诽眇絕判讀披亞諾棄穢丘賦七音泉币去思日辰弱辰讪不搭的勝會神仙肚視疾調百戯灣回文以載道踒墊無替鄉書手下稍諧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