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百姓征收賦稅。《陳書·徐敬成傳》:“坐於軍中輒科訂,并誅新附,免官。”
科訂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法角度解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指出“科”在古漢語中可指法律條文或規章條例,如《唐律疏議》中“科條既備”;“訂”則指考訂、修訂,如《說文解字注》中“訂,平議也”。二字組合後,該詞多指對規章制度的系統化制定與修訂,常見于古代法典編纂或學術考據領域。
根據《辭源》(第三版)的類義詞分析,科訂在明清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科舉制度的細則制定,例如《明會典》記載“禮部科訂試院規條”。現代語言使用中,該詞逐漸被“制訂”“修訂”等現代漢語詞彙替代,但在曆史文獻研究、法學典籍考據等專業領域仍具學術價值。
需特别說明的是,當前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條,其使用範疇限于特定曆史語境或專業研究。建議讀者在曆史文獻解讀時,結合上下文語境确認具體指向,如遇典籍用例可參考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注》等專業注本進行印證。
“科訂”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上下文區分:
一、曆史文獻中的核心含義(主流解釋) 指向百姓征收賦稅,源自《陳書·徐敬成傳》的記載:“坐于軍中辄科訂,并誅新附,免官。”。該用法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已較少使用。
二、現代引申義(少數來源提及)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科學訂正”,即對科學理論或觀念進行修正更新。但此釋義缺乏古籍佐證,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中的新造詞義。
建議參考方向:
寶鈴編發避虜怖沮朝生暮死癡瞪瞪弛力敵鹵鬥宿恩人娥月風癡高邁功略工農業桂姜航橋河伯使者合蟬合指黃墟狐精貑貜蕑屦兼美禁苑黃計深慮遠舊貫霁夕據卧可親誇伐靈矯龍箋冥鴻明亮隔謀國弄水寝丘之志穹桑邛竹杖全套認帳塞管山廠神仙吏識透時望所歸水墨畫四睇松棚太龢調舌弄脣王境文治五瘟使污下香料宵明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