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從腹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miàn cóng fù fěi,意為“表面順從,心裡卻不以為然”,形容人表裡不一的狀态。
2. 出處與用法
出自清代李綠園的小說《歧路燈》第六十三回:“世兄果為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诽。”。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虛僞應付的行為,含貶義,強調心口不一的矛盾性。
3. 結構與近義表達
4. 示例用法
例如:“有意見就說出來,别把氣悶在肚子裡,面從腹诽,于别人絲毫無損,卻有損于自己的健康。”。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歧路燈》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成語大全等)。
《面從腹诽》是一個成語,意為外表溫和,内心卻在心中嘲笑或诽謗别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面(面部)+ 從(從心所欲)+ 腹(腹部)+ 诽(诽謗)。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晉書·謝安傳》。成語的故事來自于中國晉朝謝安的故事,謝安為人剛正不阿,但在外表上卻給人溫和的印象,然而他内心卻對政界的腐敗現象深感惡心。
繁體字形:麵從腹誹。
古時候漢字寫法:面從腹诽。
例句:他對外看上去很溫和,但在背後卻經常面從腹诽。
組詞:面對面、從衆心理、腹背受敵、诽謗。
近義詞:陽奉陰違、虛情假意、笑裡藏刀。
反義詞:真誠相待、言行一緻、坦誠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