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盈虧有規律。《鹖冠子·泰鴻》:“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
(2).謂前進和後退都有規律。 唐 白居易 《答高郢<請緻仕第二表>》:“而能始終有道,進退有常;援禮引年,遺榮緻政。”
“進退有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yǒu chá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前進和後退都有規律可循。這裡的“常”指規律或原則,強調行為有章法、不隨意變動。
成語不僅強調規律性,還隱含一種“動态平衡”的智慧。例如:
適用于評價個人修養、管理策略或自然現象,如:“他為人處世進退有常,深得同事信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鹖冠子》原文及白居易作品。
《進退有常》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行動或做事情時要有自己的節奏和規律,不要盲目隨意。下面将介紹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進退有常》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進」、「退」、「有」、「常」。其中,「進」和「退」都屬于「辵」部,表示行動、前進或退後的意思;「有」屬于「月」部,表示有、具有的意思;「常」屬于「巾」部,表示常常、經常的意思。
「進」的五筆筆畫數為11,「退」的為10,「有」的為6,「常」的為11。
《進退有常》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泰伯篇》:“詩雲:‘君子如水,亦及而止,如山,行而止。’知進退有常。”意思是詩中說:“君子應像水一樣,能夠適時停下,也應像山一樣,能夠行動得當。”這裡的“進退有常”意味着做事要有度,不可過火。
《進退有常》的繁體字為「進退有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進退有常》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進退有常」或「行退有常」。其中,第二種寫法中的「行」是對應「進」的古代寫法。
1. 在做生意時要謹慎思考,不可盲目擴展,要記住進退有常。
2. 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節奏,進退要有常。
進展、退縮、有序、常規
行止有常、有度
進退不定、無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