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強弓。 唐 羅隱 《登夏州城樓》詩:“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是 杜如晦 重孫,英烈超祖宗,開六鈞弓,閲八陣法。”參見“ 六鈞 ”。
“六鈞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文學色彩的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字面解釋
“六鈞”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約等于30斤(不同朝代略有差異),因此“六鈞弓”字面指需要六鈞(約180斤)力量才能拉開的強弓。其核心意義是形容弓的強度極大,象征力量或武力。
引申含義
在現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比喻人的能力或氣勢強大,如“他的魄力如六鈞弓般勢不可擋”。
典故起源
文學對仗
在啟蒙讀物《聲律啟蒙》中,“三尺劍,六鈞弓”形成工整對仗,前者指短劍(三尺約0.69米),後者強調弓的力度,共同象征古代武士的裝備與氣概。
“六鈞弓”從具體兵器發展為抽象的力量象征,既承載古代軍事文化,也融入漢語的修辭傳統。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學用例,可參考《左傳》《聲律啟蒙》等典籍。
《六鈞弓》是指一種擁有六斤重的弓,用來比喻特别強大和厲害的力量或武器。
《六鈞弓》的拆分部首有“六”、“钅”和“弓”。其中,“六”屬于數詞部首,表示“六個”的意思;“钅”是金屬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弓”表示弓箭。
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知道《六鈞弓》的筆畫數為12畫。
《六鈞弓》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季氏(字子遊)。季氏在《論語·公冶長》一章中,稱贊了公冶長拿起弓就能射中獄吏腰間的蒲團,形容他的弓箭技術之高超。季氏說:“子遊曰:‘民至由也,由之奚不得也?’子曰:‘由之,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在這裡,季氏使用了“六鈞弓”來形容公冶長的弓箭技術,以表示極高的力量與威嚴。
《六鈞弓》的繁體字是「六斤弓」。
在古代,「弓」通常寫作「彀」,而「斤」寫作「斤」。因此,《六鈞弓》的古時候寫法為「六斤弓」。
1. 他手持六鈞弓,英勇無敵,射箭如神。
2. 這支軍隊擁有六鈞弓手,戰鬥力非常強大。
1. 弓箭 2. 弓聲 3. 對弓 4. 弓手 5. 弓道
1. 強力弓 2. 強大之弓 3. 威力無窮的弓
1. 輕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