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小的蟲。《列子·湯問》:“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羣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栖宿去來,蚊弗覺也。”
“麽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麽蟲”指微小的蟲類,常用于形容極小的生物。例如《列子·湯問》記載:“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羣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 這裡的“焦螟”是一種傳說中肉眼難辨的微小昆蟲,能群聚于蚊子睫毛上而不被察覺,體現其微小特性。
該詞出自道家經典《列子》,通過誇張手法描述微小生物,體現古人觀察自然的想象力。其核心意義強調事物的微觀性與隱蔽性,常被引申為“微不足道的事物”。
部分文獻(如)提到“麽蟲”可隱喻“小人”或“奸邪之人”,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列子·湯問》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麽蟲》是一個常用于描述人無能、懶惰或卑微的詞語,也常被用來指稱某些微不足道的動物或昆蟲。
《麽蟲》的拆分部首是「韋(為)」和「蟲」。
《麽蟲》共有6個筆畫。
《麽蟲》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篇中,用來形容那些沒有能力且不思進取的人稱為「麽蟲」。
《麽蟲》的繁體字為「麼蟲」。
在古代,「麽蟲」曾有過多種不同的寫法,如「麽蟲」、「麽蟲兒」等。
1. 他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真是個麽蟲。
2. 這隻小動物看起來像是一隻可愛的麽蟲。
麽某、麽裡、麽麽、麽子等。
懶蟲、懶人、廢物、無能等。
能人、勤奮、有能力、有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