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ure humili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an important mission] 忍受羞辱,以負重任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三國志·陸遜傳》
忍受******,承擔重任。《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孽海花》第二七回:“以後還望中堂忍辱負重,化險為夷。” 趙樸初 《感遇一首為周總理作》詩:“忍辱負重,艱難勞止。”
以下是關于成語“忍辱負重”的詳細解釋:
忍辱負重(拼音:rěn rǔ fù zhòng)指為了完成重要使命,甘願忍受屈辱并承擔重任。該成語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堅韌,将責任置于個人榮辱之上。
忍辱
指承受精神或肉體上的屈辱。“忍”字在甲骨文中由“刀”和“心”構成,象征心如刀割仍堅持不反抗(如越王勾踐為複國甘願為吳王刷馬桶的典故)。
負重
指肩負重大責任。如三國時期陸遜面對同僚質疑時,仍以大局為重堅守戰略,最終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
可通過《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或越王勾踐相關史料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
忍辱負重是一個成語,意指在遭受侮辱和******的同時,仍然堅忍不拔,承擔重大的責任和困難。它表達了一個人在逆境中保持冷靜和堅韌的精神态度,以及能夠承擔壓力和困苦的能力。
忍辱負重是由"忄"、"⺮"、"貝"三個部首組成。
忄是心部的簡化字形,表示與情感和意志相關的事物;⺮是一個獨立的字形,代表着箭的形狀;貝是財富或價值的意象。
忍辱負重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忍辱負重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黨锢傳》中,形容黨锢之禍上的賢良方正之人,他們忍受着巨大的******、承受着沉重的責任。
在繁體字中,忍辱負重的寫法為「忍辱負重」。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因為現代漢字的演變和進化。關于忍辱負重的古代漢字寫法較少被記錄,但我們可以推斷出,它可能是沿用了現代漢字的寫法,隻是在字形上略有差異。
1. 在壓力山大的情況下,隻有忍辱負重的人才能夠順利應對困難。
2. 他忍辱負重,默默承受着許多挫折和痛苦,但從來沒有放棄。
組詞:忍辱、負重、辱罵、負責、負擔、重擔。
近義詞:忍氣吞聲、******忍耐、含辱忍耐。
反義詞:抱愧逃避、怯懦退縮、索求松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