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服的意思、律服的詳細解釋
律服的解釋
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 五代 齊己 《荊州新秋病起雜題·病起見生涯》詩:“方袍嫌垢弊,律服變光華。”
詞語分解
- 律的解釋 律 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 約束:律己。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标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律呂(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專業解析
"律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義和具體語境來理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律:本義指法則、規章、約束,如法律、紀律、規律。引申為遵循、約束自身行為。
- 服:本義指衣服、服飾。引申為穿着、佩帶、承受、服從、信服等。
- 基本合成義:将“律”與“服”結合,“律服”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
- 受約束/規範而穿着的衣服:指那些因特定規則、身份或場合要求而必須穿着的服飾。
- 因信服/服從而遵守(某種規範):強調因内心認同或外在強制而遵循某種規定(雖然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律服”表達,更常用“服膺律法”等)。
-
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 佛教語境(最重要、最常用的含義):
- 在佛教中,“律服”特指僧侶所穿着的、符合佛教戒律(“律”)規定的法衣(“服”)。它強調僧衣不僅是外在的服飾,更是内在持戒、身份象征和修行生活的體現。
- 佛教戒律(如《四分律》、《梵網經》等)對僧侶的着裝(顔色、樣式、件數、穿着場合等)有嚴格規定,稱為“衣戒”或“制衣”。因此,“律服”就是指這些符合戒律規定的僧衣。
- 例如,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就是最典型的“律服”。
-
其他可能但較少見的含義
- 特定制服/禮服:在非佛教的古代文獻中,偶爾可能指代那些依據禮法、官階或特定儀式要求而穿着的正式服裝,如朝服、官服等。但這種用法遠不如佛教語境普遍和固定。
- 遵守法律(引申義):作為動詞性短語理解,意為“服膺法律/紀律”,即遵守法律。但這通常不作為一個固定詞彙使用。
“律服”的核心含義,尤其在常用語境中,是指佛教僧侶依據戒律規定所穿着的法衣。它體現了佛教戒律對僧侶外在形象和内在修行的雙重規範。在其他語境下,其含義較為模糊或罕見,通常指代依據特定規則穿着的服飾或引申為遵守規則。
引用參考:
- 佛教典籍中對僧衣的規定是“律服”一詞最權威的來源和定義依據。例如:
- 《四分律》:詳細規定了比丘、比丘尼的衣物種類、制作方法、穿着方式等。
- 《釋氏要覽》(宋·道誠):卷上“三衣”等條目解釋了僧衣的由來、種類和意義,體現了“律”與“服”的關系。
- 中國佛教協會官網或其認可的權威佛教辭典(如《佛學大辭典》)對“僧衣”或“三衣”的解釋,會包含“律服”的核心概念。例如,中國佛教協會官網的教義法規或文化欄目可能涉及僧伽制度相關内容(具體鍊接需實時查詢,此處僅說明來源)。
- 漢語詞典:
- 《漢語大詞典》:可能收錄“律服”詞條,并給出其在佛教中的特定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律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ǜ fú(注音:ㄌㄩˋ ㄈㄨˊ),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守小乘戒律的佛教徒所穿的法衣。這一解釋在佛教典籍和古詩中均有體現,例如五代詩人齊己在《荊州新秋病起雜題·病起見生涯》中寫道:“方袍嫌垢弊,律服變光華”,通過對比“方袍”與“律服”,突出了律服的清淨莊嚴特性。
相關背景
- 宗教用途:律服專指遵循小乘佛教戒律的修行者服飾,與大乘佛教的“方袍”有所區别,體現了戒律等級和修行方式的差異。
- 文化引用:該詞多見于古籍或佛教文獻,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屬于專業性較強的詞彙。
補充說明
- 詞語結構:“律”指戒律,“服”指服飾,組合後特指宗教儀式中的規範着裝。
- 近義詞:法衣、僧衣;反義詞:俗服、便裝(根據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服飾體系或戒律分類,可參考宗教典籍或專業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耶白茅香暴燥軷壤悲劇斃命不材不離不屑一顧才屬策第常滿龀年錯勝倒蛋道宮鈍化鳳铎奉粟鳳峙宮館晦冥混通降省蹇落狡詐甲紫緝緝驚眠可但苛峭理幹曆階曆日劉白堕柳緑桃紅龍艦茏郁蠪侄馬浡牛溲梅勒章京侔尊濮鈆锲覈氣功沙羅上套沙汭鼪鼯徑世谟特選田油子通試萬舞尉安溫洛文子同升無巧不成書先主系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