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里相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biǎo lǐ xiāng jì,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出自晋代桓温的《辞参朝政疏》:
“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里相济,实深实重。”
(意为:没有行动的人,谁来保卫边疆?内外互相补充,意义重大。)
多用于强调内外协作的重要性。例如:
“值此国难当头,惟全球炎黄子孙表里相济,方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宋代王安石在《上邵学士书》中曾用此词,形容文章与道义内外贯通、互为补充。
表里相济是一个成语,意指内外相辅相助、互相配合、独自依靠不能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需要内外双方的协作合作才能达到综合效果。
表:部首为衣,总笔画为5。
里:部首为里,总笔画为7。
相:部首为目,总笔画为9。
济:部首为水,总笔画为10。
《表里相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一句话:“潜移默化者,表里俱悦也。”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
繁体字为「表裡相濟」。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在古代,「济」这个字是用「舟」字作为部首,称之为「舟旁」。舟旁下面则为「巠」,巠代表的是两条小河。后来,为了简化,「舟旁」被简化为「水」,又修正为现在的「氵」。
他们两个人互相合作,表里相济,才取得了成功。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和团队的表里相济。
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合作。
相得益彰、互为因果。
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别人正在浏览】